Max理財筆記FB粉絲團開張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10月 13, 2023 我剛開了一個FB粉絲團,若網誌有新PO文也會在粉絲團PO文提醒大家,效果大概會比Follow it好一些,也方便各位與我互動。以下為FB粉絲團連結,我也有放在網誌左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追蹤互動。Max理財筆記FB粉絲團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 9月 01, 2024 雖然才剛開始研究保險2年,但仍覺得這幾年商品變化速度真的不是普通的快,失能險改革、實支實付損害填補、甚至舊的便宜商品下架變成新的貴的商品保障還比較差等現象,越來越覺得許多保險真的不是保越多越好了,因為其保險槓桿或轉嫁風險能力已經沒那麼吸引人,不如加速自己的資產累積早點成為能風險自留的那個人,資產累積的重要性在現今保險環境更顯得重要。 回到新生兒保險,以下仍是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新生兒罐頭保單,再根據自己的看法修改後的一些規畫方式,當然也可以隨自己的看法及實際預算調整各項保額及商品,想傳達的重點只是保障規劃的概念。 因為快樂童年3已停售,以下規劃都會加上新十全兒童來提高重大燒燙傷保障。意外失能若各家有適合商品都建議規劃最高保額,之前聽到的投保規則是同業不能超過500萬,雖然個人認為當然是越高越好,在規劃時請再跟業務員確認投保規則。 以前有雙實支能規劃時較不用擔心住院但其餘花費不高的情況,兩張實支的轉換日額足以轉嫁大部分住院花費,但現今只有單實支可以規劃的時候,個人選擇把NIR考慮進來,主要補住院日額的不足,額度當然可以隨預算調整。 範例一:富邦+全球+遠雄 富邦的實支雖然有每年總限額限制,但整體額度仍是現今最高的,故仍可考慮規劃。此範例主旨是把各家強項都利用到,因為遠雄已有360萬癌症一次金額度,全球主要就利用其重大傷病險的優勢。因為有三家主約成本且整體額度都偏高,故總保費在3萬元附近。 全球重大傷病XDE我會盡量拉高,因為在沒有失能險的情況下,重大傷病險也能轉嫁部分的失能風險,雖然效果沒有失能險那麼好了,當然重大傷病險同時也對長期且需積極治療的癌症有保障,在沒辦法規劃雙實支及失能險的現今環境都建議盡量拉高來補足沒有第二實支的風險。 範例二:富邦+全球 這份規劃是範例一的簡化版,在全球XCF推出之後終於能在全球同時規劃重大傷病與癌症一次金了。XCF費率當然沒辦法跟CJ2比,但也因為特定癌症額外給付,導致其費率也比RQ1高一些,且第一年也不會賠滿保額,需要特別注意。整體規劃要再更便宜可以朝重大傷病及NIR額度降低著手。 範例三:新光+全球 新光實支在這時候脫穎而出的原因很顯然,在各個實支保額限縮、皆有門診手術限制、又有許多家有每年總限額限制、費率也不會太高、主約成本不貴、且能順便規劃癌症一次金的情況下,U1就變成相對建議規劃的實支。國泰CV2其實也類似U1,只是因為... Read more »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 6月 02, 2023 一直以來有許多人提出一年期實支實付繳到老會負擔過大,或是保障年齡上限一到就沒有保障,來凸顯終身手術或終身醫療商品的必要性或重要性,所以想以此篇探討終身手術在老年時的必要性,以及選擇終身手術的機會成本,也就是因為選擇了終身手術保險所做的犧牲。此篇也是選了現在實際的產品來比較,分別為國泰人壽真順心手術醫療終身保險 (L65)及台壽HNRC計畫一。 分析一:保障內容粗略探討 由於要做公平的比較,我已盡力去找保障相近的終身和一年期實支實付,不過我發現就算我已選擇了最低級別的實支實付,保障還是比中等保額的終身手術高上許多,上面的表格說明了這情況。此結果表示若在年輕時選擇終身手術作為主要保障,不僅要負擔較高的保費,保障其實也比一年期實支實付低很多,正所謂高保費低保障,這並非保險的本意。所以本篇做的比較對終身險不太可能不公平了! 分析二: 是否該買一年期實支實付保障幼青壯年,並加買終身險保障老年? 這就牽扯到加買終身險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把終身險20年保費每年保費都投入投資標的,20年後就不投入任何錢只讓它複利增長。此時因為已有一年期實支實付,故計算至85歲實支實付到達年齡上限後的情況,可以看到若把原本要買終身險的保費投入年化投資報酬率2%的標的,0歲開始投入20年然後等到85歲時,已經累積了106萬,若從23歲開始投入20年,85歲時也有87萬,已經可以在老年時提供相當或比終身險較多的保障。切記終身險每次最高只能賠12萬,理賠總額最多也只有180萬。若是把年化投資報酬率變成3%,0歲開始投入已可累積超過200萬,已超過終身險理賠上限180萬,23歲開始累積也有大約160萬,很接近理賠上限,若是同意自己的財產比保險公司更能保障自己老年的風險,在已有一年期實支實付保險時,選擇自己把保費投資應較合理。此年化投資報酬率已極為保守,0050或S&P500 ETF幾十年來的年化投報皆高於5%。 分析三:買一年期實支實付和終身險何者較划算?這也就是在問把保費的差額拿去定存或投資,會較划算嗎? ... Read more »
2025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 2月 02, 2025 這半年來保險商品仍有不小的變動,個人對罐頭保單的規畫看法也因此有所改變,此篇分享給大家個人認為規劃上需要注意的地方、推薦的規劃方式及其背後理由,最後仍回歸我對保險的看法:「用最低的成本轉嫁阻礙資產累積的風險」,尤其是在保障型商品已沒有以前保險槓桿高、保障範圍廣的時候,更應以此為最終目標規劃保障。 此篇新生兒保險規劃一樣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新生兒罐頭保單,以0歲男為例, 根據自身看法及對商品的了解稍微修改,投保規則仍須以業務員及保險公司政策為主,保額也並非固定,應隨著自身預算與個人狀況做調整,可高可低,但須注意轉嫁風險的額度要足夠才有意義。 在新快樂童年出了之後我仍選擇以它轉嫁重大燒燙傷與部分意外失能風險的商品,若想要著重於重大燒燙傷,仍可選擇之前範例中的新十全兒童,但須注意意外失能風險就得從其他商品補強。 NIR的重點在於補強以前雙實支時期才較為足夠的住院日額保障,現今單實支時期可能較不足。可隨自身預算與薪水調整保額,此篇僅採住院日額大概5000元的規劃當作保額的選擇。 實支實付概況 1. 富邦HSV 現今實支實付商品在XHO出來後我的看法也有所改變,對於HSV個人覺得缺點已大於優點。 之前覺得優點為就算手術與雜費分開計算且手術費限額須乘比例,它的額度仍可算高,且門診手術與特定處置額度與範圍皆比新光實支大。目前已知缺點有每年給付總限額限制、手術費限額乘比例有可能賠不夠,且連住院手術費也因條款寫法,可能有比其他實支具更多的限制。 一般住院手術費條款寫法,包括以前的HSM或其他手術與雜費分開計算的商品,大多有 「若不在附表所載項目時,由本公司與被保險人協議比照該表內程度相當的手術項目給付比率,核算給付金額」 的字眼,但HSV把這句話刪掉了。故目前除非有理賠案例證明,否則仍須把此項住院手術費限制納入實支規劃的考量中。 HSM條款 2. 全球XHO XHO為自負額實支,但亮點是額度較高,扣除自負額後,仍可給付最高40萬的手術雜費共用額度,同時也有補貼定額住院照護日額1000元,且費率不高,而自負額的額度剛好可以跟新光實支互補,其他的實支都有銜接不上或是部分額度重疊的問題。 常見的搭配為U5 HS-10 + XHO 4A,共用雜費額度達50萬,門診手術共用額度達4.5萬。若要跟HXB 計畫40比,則U5 HS-10 + XHO 3A共用雜費額度達40萬,門診手術共用額度達... Read more »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 9月 24, 2024 成人罐頭保單規劃比新生兒更多樣化,舉凡家庭責任、職業薪水、既有保單、資產多寡等,這些都會影響 規劃 ,不過其實都可以從罐頭保單出發做修改或增減。 現階段實支實付採損害填補原則,也有些實支商品已開放給已有實支的保戶購買。若保戶已有正本實支,新買的當然就是採差額理賠。若保戶已有的是副本實支,目前較普遍的看法是因為損害填補原則不溯及既往,以往購買的副本實支仍可與現在買的正本實支一起理賠而不只限於差額理賠,但實際理賠方式會遇到什麼困難或執行方法仍有待確認,所以目前個人是建議以前買的實支正副本額度總和偏低的保戶再考慮這種作法。 這篇仍以 保險松鼠快易懂 所整理的罐頭保單加上個人想法而整理出一些成人罐頭保單規劃,以25歲男為例,給沒什麼想法的讀者當作個出發點思考自己適合的規劃。 整體規劃方向分以下幾點: 實支實付 目前已沒有特別突出的商品,可比較實支的保障與保費差異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只是仍建議把額度拉到最高,因為要把額度提高已不像以前可以用副本實支那麼簡單,損害填補原則下第二個實支開始就會有保險槓桿變低的問題,個人是覺得若原本額度沒有過低,可等到其他保障都補齊之後再來考慮。 癌症、重大傷病一次金 在單實支規劃下,癌症與重大傷病一次金額度確實需要更多才能提供跟以前雙實支環境時相近的保障,在額度提高的情況下,選擇費率友善的商品 規劃 更顯得重要。重大傷病一次金也能些微彌補疾病失能的保障,只是效果有限。 意外失能 以前有失能險可以 規劃 時,疾病與意外失能都能受到保障,不需要特別 規劃 意外失能,但現今無疾病失能商品,只能從旁用意外失能商品加強部分的失能保障。個人很看中失能這塊,畢竟失能算是對經濟影響最大的風險。這其中要特別注意失能一次金與扶助金的額度仍需足夠,才能真正轉嫁意外失能風險,個人是參照以前失能險的規劃,一次金目標500萬,扶助金目標每月3萬以上。通常意外失能保費不會隨年紀增長,故一開始就拉高額度的效益算是很高了,個人寧願把有限的額度拿來提高意外失能而不是意外實支、日額等保額,較符合保大不保小的觀念,預算夠都提高當然也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目前意外險幾乎都不保證續保,若被斷保就得馬上找下個商品補齊保障。 長照險 因為現在沒有失能險了,有預算可以考慮 規劃 ,但需要充分了解條款及理賠條件,個人目前尚未研究徹底,大概對於此商品還沒什麼動力吧。 範例一:台新+遠雄 目前台... Read more »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 7月 29, 2023 在 緊急預備金 存夠,建立起基本的財務防護網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準備為可能對財務造成破壞的大風險規劃保險。這篇整理了我之前的文章給大家參考我對保險的理解,以及實際商品的分析,我也簡單分享對於各險種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第三步:保險規劃 1. 保險的目的:以最低成本轉嫁資產累積的風險。若沒有規劃保險,很可能讓資產累積因為一些風險而功虧一簣。 保險在資產累積中扮演的角色–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 保險之於資產累積–由理財角度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的差別 定期險規劃如何幫助資產累積–實例分析 2. 通貨膨脹對於保險規劃的影響:定期險較有利於通貨膨脹的環境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2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3 3. 保險商品規劃與分析 我本身也是從去年中才開始替家人、小孩和自己規劃保險,也是在閱讀了小資YP的一年投資五分鐘後才認識到保險在理財的重要地位,直到現在還是在持續學習,我推薦願意自己做功課的人到PTT保險板看看松鼠大的置底文章、搜尋Apin大版上文章整理、Finfo保險學習指南、保險松鼠快易懂的網站、松鼠大在商益網站寫的文章、松鼠大FB粉絲團,能認真看完這些就能對保險規劃邏輯有基本的認識,剩下的就是要自己去看商品條款、各家保險公司的商品及強項、甚至到保險公司自己的營運狀況、申訴率等。新手規劃保險仍建議從保險松鼠快易懂的成人罐頭保單和新生兒罐頭保單出發,依照自己的需求稍做調整即可。以下是我自己這一年來研究保險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癌症一次金 因為現在許多癌症療法推陳出新,傳統防癌險保障每次治療癌症相關的手術、化療及住院等治療費用已未必能跟上醫療進步的速度,此現象突顯出在確診癌症時盡早拿到一筆足夠的癌症一次金的重要性。此金額能夠自行運用在醫生推薦的療法,不管是新的標靶治療、免疫療法還是舊的化療、放射性治療,都可依自己的病況及此筆預算選擇,不用擔心選擇此療法保險公司是否會理賠,也未必賠得夠,導致杯水車薪。通常建議規劃100萬或以上,只是現今許多癌症一次金商... Read more »
2024年度家庭理財概況分享 - 1月 02, 2025 2024年也結束了,此篇回顧今年的家庭理財概況,包括資產變化與投資績效百分比的計算。 指數化投資人因為通常會投入幾乎所有的可用資金在指數化投資標的,以達到預期的財務目標如某個退休前總資產,而投資績效卻無法如實反映對此財務目標的進展,因此資產累積與成長才是我們最關注的,投資績效反而是其次,因為指數化投資人也並非預期要贏誰,僅著重能拿到市場平均報酬即可。 現金流 對於現金流的規劃在 去年 已大致提過,今年老婆開始上班後對於現金流有幫助也有挑戰。以前只有我有薪水時管理相對單純,今年有第二份薪水就會需要同時考量家庭經濟狀況與老婆個人的感受。 從以前開始我們就是大水庫制,但仍允許老婆用一小部分做自己的規劃,現在有兩份薪水也變化不大,退休金我也是一起投入指數化投資,以後兩人一起使用。 今年閱讀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這本書,其實很適合作為指數化投資者的理財規劃觀念。本書強調錢要盡量在對的時間用掉,例如年輕時的體驗效果一定遠大於老年時期,「記憶股息」的概念也是因為在較年輕時體驗才有較佳的效益,在藉由指數化投資累積資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這些錢要在什麼時候使用才是最佳的時機。 也因此對於多一份收入可以規劃的今年,我們也捨得比去年多規劃一次國外旅遊及更多次的國內旅遊,享受高級一點的飯店,也可以帶各自父母與小孩一起旅行並創造美好的回憶,同時也珍惜跟小孩、父母等我愛的人相處的這段時光,畢竟父母會老、小孩會長大、人生無常,時間過了就不會再回來,這更提醒了我要把握當下。 投資報酬 從2022認真開始指數化投資到現在也有超過2年的時間,我覺得是時候開始記錄投資效益了,關於各種投資報酬的計算我推薦 市場先生的解說 ,在這裡我會用以下的名詞呈現投資報酬: 1. 投資總報酬率 ROI 這可說是最簡化的計算,若是只有一筆資金的投入才能適用。例如可用於計算年初投入的一筆資金到年底時的投資報酬率,與經過一整年後某指數或股價的投資報酬率做比較。也可用於計算整個投資期間投入的本金與最後的總損益產生的總報酬率,但這就很難跟指數或其他人做比較,因為不會只有一筆資金投入,每個人投入本金的時間點也有所不同。 2. 年化投資報酬率 IRR 若要互相比較投資報酬率,IRR才是較公平的選擇。IRR其實就是Money-weighted rate of return (MWRR),考慮了每筆資金投... Read more »
2025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 2月 06, 2025 大部分的規劃原則如癌症、重大傷病一次金、意外失能等已於去年 9月那篇 解釋過,這篇主要也是從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成人罐頭保單出發,以25歲男為例介紹規劃邏輯。 成年人若有家庭責任也需考慮定期壽險等保障,可參考基富通的定期壽險或保險松鼠的 這篇文章 。這時也應同時提高意外身故保障,以確保家人或自己重視的人受到的經濟衝擊能降低。 個人對長照險的看法在之前 FB粉絲團 有提過,這裡再分享一次。 現階段想買長照險的人,應該要做的事情按照順序如下: 1. 檢查實支實付共用雜費至少40萬、重大傷病至少2 00萬、癌症一次金保障至少300萬是否足夠,因為很多失能是這些商品包含的疾病所造成,故仍能靠這些險種轉嫁部分失能風險。 2. 意外失能一次金及扶助金是否有達到一次金500萬與每月扶助金3萬180個月以上的額度,至少轉嫁部分的失能風險。意外失能是極為划算的險種,保費也不會隨年齡增加,在沒有失能險的現在更要好好利用。 3. 持續投資理財,如指數化投資,保障老年退休生活。這主要是讓老年保險效益沒那麼高時還能夠有自己的資產提供保障,才不用一直依靠保險。 4. 最後才是看一年期長照險,挑低保費高保障的商品,注意條款不要是那種啟動一次後若長照狀態暫停附約整個失效的。因為現在也沒有失能險了,長照險多少能轉嫁一點長期無法工作的風險,花的錢夠低我是認為還可以接受。保險商品本來就是比較出來的,在資產累積時期若仍想轉嫁此風險,長照險仍可以是選項之一,重點還是不要影響資產累積。 最後補充,醫療與意外實支規劃在不同家,理賠會比較麻煩沒錯,不過應該仍是可行的,只要索取正本留存證明即可,因為新制的醫療與意外實支商品屬於不同性質。可參考下方 全球網頁 的介紹: 若投保的商品屬於新制的商品,於理賠時提供收據正本給保險公司後,可向保險公司提出開立「正本留存證明」的申請,作為申請不同性質的新制商品理賠時使用。例如:保戶可以向申請新制的住院醫療險理賠之保險公司申請開立「正本留存證明」,用來申請新制傷害醫療險理賠的全額理賠。 範例一:台新+遠雄 自從台新終於想通了把轉換日額設計在實支中,規劃上和其他實支就更容易比較出優劣,HXB的費率及保障目前仍是實支首選,只是主附約壽險成本仍偏高,雖然整體費用3.1萬也不會特別貴,保障額度也有達到較高的水準,各項保額當然也能隨預算調整,例如2.8萬這種低於3萬的預算也仍能參考此種規劃... Read more »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資產配置 - 11月 30, 2023 資產配置的目的 Rerence: Vanguard's Principles for Investing Success 在了解股票、債券後,就可以來運用這些投資工具來做資產配置。 通常採取資產配置的主要目標是犧牲一些報酬來換取更低的報酬不確定性,並非為了提高報酬 ,這需要特別注意。 從上圖可看到,根據Vanguard及許多前人的研究,資產如何配置會決定大約90%的報酬(returns)及報酬波動性(variability of returns),尤其是對指數化投資這種分散被動投資方式。股票與債券是最基本的資產配置,因為他們的低相關性,風險與報酬可藉由調整兩者的比例來符合自己的需求。 資產配置的角色 在資產累積時期,我們投資時間仍長達20年以上,在 長期報酬的趨勢 此篇文章中可看到投資時間越長,越能趨近此標的的長期平均報酬,當然也就更不怕報酬太低甚至是負的。這時就可選擇提高股票的配置比例,80%到甚至100%都是在資產累積時期很常見的股票配置比例。若是有家庭且年收入不是非常高,為了讓家人安心也可提高債券的比例以減少股票曝險造成的大幅波動,但相對的資產成長的速度也會變慢。 到了資產提領時期,通常是退休過後需要以自己的資產產生現金流了,可能會選擇提高債券比例,股債比60/40、50/50皆為提領時期常見的比例,當然若更擔心股市波動,仍可提高債券比例。此時可運用現金流可以來自債券的配息、股票的配息、股票或債券的賣出,不需要執著於是否只用配息來支付生活費,畢竟資產累積就是為了提領時花用呀!更要記得股票的配息其實就是自動幫你賣出的意思,因為配息後股價會除息,也就是所謂的「左手換右手」,自己的資產在除息前後不會變,之後有沒有填息就等於是在問之後有沒有上漲,也已跟除息本身無關了。 股債比對報酬及風險的影響 Rerence: Vanguard's Principles for Investing Success 上圖可以看到Vanguard用1926-2019年分散投資股債的資料計算出各個股債比的年化報酬率及變動範圍,注意這裡的縱軸為每一年報酬率,就算是100%債券,報酬率也有正有負,但債券越多,報酬率變動也越來越小,報酬率的平均值也會漸漸收斂到債券的平均報酬率。 投資人可以藉由上面這些數據來判斷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在哪來選擇合適的股債比。例如知道自己無法承受一年... Read more »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 4月 23, 2023 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升,或是指相同金額的購買力隨時間持續下降。通貨膨脹是一直都存在的現象,雖然這兩年特別有感,但也並非這幾年獨有,而穩定小幅度的通膨一般被視為對經濟是有所幫助的。在資產累積的過程中,通貨膨脹是破壞性非常強大的敵人,也是所有人都需面對的問題,它如溫水煮青蛙,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時候很多人才驚覺其影響力之廣大,因此我們需要提早開始理財規劃才能幫助實質資產的累積。 有些資產會隨著時間被通膨侵蝕,如現金、固定利率債券,有些資產則被認為能對抗通膨,如股票、不動產,而債務也能對通膨有對沖效果,因此也被視為能對抗通膨的手段。一般年通膨率可假設約1到3%,我們就用2%當作日後計算的假設。 若年通膨率為2%,一碗50元的麵在20年後會是多少錢? 通貨膨脹也可以用來估計未來一筆金額的購買力與現在多少金額類似,此概念就是貼現,在此假設貼現率為通膨率。假設我們預計從現在開始累積資產30年後擁有3000萬元資產打算退休,那30年後的3000萬元等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呢? 用通膨的計算倒著算回去即可得到 購買力將近是名目上3000萬元的一半而已,由此可看出通膨的殺傷力之強大。為了隨著工作年資達到實質購買力提升,我們會希望薪資收入能增加地比通膨快,例如每年3%或4%的速度增加到退休,但我們存下來當退休金的錢,也得透過適當的投資來讓其至少能跟通膨同步增加而非被通膨侵蝕,以維持或增加其購買力,達成真正的資產累積,到了退休時再提領來過想要的生活。 若要對抗通膨累積資產,年化投資報酬率至少要能達到通膨率2%。一般人較簡單的方法如指數化投資,像是追蹤S&P 500的ETF SPY自1993成立至2023,股利再投資,年化投資報... Read more »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 2月 02, 2024 去年底金管會宣布醫療實支實付商品須回歸損害填補原則,日後商品將逐漸改革成複數實支理賠上限為實際花費的醫療費用,也就是一般業務的賠兩倍、三倍醫療費用的銷售說法將告一段落,但目前是朝不溯及既往的方式進行。 雖然政策細節尚未公布,壽險業者已立即反映在實支實付商品停售、限制只當第一家等措施中。目前僅剩台銀1Q、安聯HMR1接受副本理賠,但此兩者並非之前的實支首選也是有原因的: 綜合上述優缺點,個人認為若有預算可規劃安聯失能險順便規劃實支,但第二實支的必要性已經比失能險低很多了。若沒有預算,其實可以不用規劃台銀實支,因為也沒有其他好商品可買,主約成本占比仍大。 新生兒可考慮用定額醫療險補充醫療保障,以前因為有不錯的實支商品可以互補組成雙實支,相輔相成讓保障更全面並提高額度上限,保費也沒有比定額醫療險高多少,但這顯然已成為過去式,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定額醫療險的重要性。 我們有醫療保障的需求,但能選的商品只有這些,沒有好商品可以選,只能選相對沒那麼差的,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只能坦然面對。 以下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新生兒罐頭保單,舉幾個新生兒男性規劃範例。 範例一:富邦+全球+遠雄+安聯+新安東京 若預算充足,可參考上方幾乎是把每家保險公司的優勢商品規劃進去的方式,主約成本當然會增加,提高整體保費預算。ALA 直接69萬只是當參考,可以視情況看壽險主約有多少額度再自行降低。相較之前雙實支+失能可以壓在3萬出頭,現在要變成4萬且實支商品也沒之前好,不勝唏噓。 富邦實支HSN的保費較低,但雜費額度也低,和HSM一樣有門診手術範圍大額度高的優點,而平準費率更會使新生兒保費偏高。考量保大不保小,個人會以足夠的住院額度為考量規劃HSM,畢竟安聯實支的住院雜費也不是很高。 另外提醒因為安聯主約壽險會卡69萬,且富邦實支只能當第一家,但富邦意外險應該需要保滿身故金69萬才能出單,投保順序需要跟業務討論清楚確保順利。 範例二:台新+全球+遠雄+安聯+新安東京 之前比較有效益的規劃方式為每家公司應有實支加上至少一個優勢商品一起規劃在主約下面,才能提高主約成本的效益。目前來看其實非常難做到,只有凱基實支加上癌症一次金可以勉強做到這種規劃方式,但凱基的MAJISA有每年總限額限制,LEGORA門診保障低,跟台新實支相比都有其不足之處,此處先以台新實支為第一實支做規劃。 台新實... Read more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