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的目的



在了解股票、債券後,就可以來運用這些投資工具來做資產配置。通常採取資產配置的主要目標是犧牲一些報酬來換取報酬的不確定性,並非為了提高報酬,這需要特別注意。從上圖可看到,根據Vanguard及許多前人的研究,資產如何配置會決定大約90%的報酬(returns)及報酬波動性(variability of returns),尤其是對指數化投資這種分散被動投資方式。股票與債券是最基本的資產配置,因為他們的低相關性,風險與報酬可藉由調整兩者的比例來符合自己的需求。

資產配置的角色

在資產累積時期,我們投資時間仍長達20年以上,在長期報酬的趨勢此篇文章中可看到投資時間越長,越能趨近此標的的長期平均報酬,當然也就更不怕報酬太低甚至是負的。這時就可選擇提高股票的配置比例,80%到甚至100%都是在資產累積時期很常見的股票配置比例。若是有家庭且年收入不是非常高,為了讓家人安心也可提高債券的比例以減少股票曝險造成的大幅波動,但相對的資產成長的速度也會變慢。

到了資產提領時期,通常是退休過後需要以自己的資產產生現金流了,可能會選擇提高債券比例,股債比60/40、50/50皆為提領時期常見的比例,當然若更擔心股市波動,仍可提高債券比例。此時可運用現金流可以來自債券的配息、股票的配息、股票或債券的賣出,不需要執著於是否只用配息來支付生活費,畢竟資產累積就是為了提領時花用呀!更要記得股票的配息其實就是自動幫你賣出的意思,因為配息後股價會除息,也就是所謂的「左手換右手」,自己的資產在除息前後不會變,之後有沒有填息就等於是在問之後有沒有上漲,也已跟除息本身無關了。

股債比對報酬及風險的影響

上圖可以看到Vanguard用1926-2019年分散投資股債的資料計算出各個股債比的年化報酬率及變動範圍,注意這裡的縱軸為每一年報酬率,就算是100%債券,報酬率也有正有負,但債券越多,報酬率變動也越來越小,報酬率的平均值也會漸漸收斂到債券的平均報酬率。

投資人可以藉由上面這些數據來判斷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在哪來選擇合適的股債比。例如知道自己無法承受一年內資產下跌40%,當然就不要選90/10或更高的股債比,而要選80/20或以下的股債比。我目前仍在分配股債的階段,但我的目標比例會定在80/20,大概會維持到50歲再考慮修改,當然不保證之後不會改變心意囉。

股債以外的資產配置

個人認為房地產也應算成資產,故資產配置時房產也須納入考量,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用的房產皆適用。有人可能會說自住房沒有賣就算房價漲也只是紙上富貴,我自己的觀念是房價漲時若能用夠低利率的貸款把增值貸出,拿來做指數化投資,不但貸款金額能倍通膨稀釋,指數化投資長期來看也能有5-10%的年化報酬率,相較於台灣的房貸利率應是足夠考慮此作法。另外自住房也沒人保證要住一輩子,因此不能排除之後賣掉拿到增值的可能性,故不需要硬是說自住房不算資產甚至算成負債。

最後的現金部位我通常不會留太多在活存,留幾十萬給平常每個月生活費、繳費夠用即可,畢竟每個月仍會有薪水入帳,但我會留較多的現金在定存,拿到較高的利率並當作緊急備用金。一般人也可考慮高利活存,只是需要注意各條件須符合才能享有較高的利率,且活動時間皆依銀行規定,未必一直都能維持高利率,我也是因為懶得一直開戶、搬錢才只用銀行的定存,也方便管理。現階段我仍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所以較多備用金部位也算合理,現金部位留多少視自己的需求而定,不要留過多變成現金拖累(cash drag)即可。

現金在家庭責任重大時很重要,畢竟日常開銷就是比較多,而在提領時期需要由另一個角度看待。提領時期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等下跌的股市漲回來,在熊市時就需要現金及配息支援生活費,此時現金整體部位若能撐過熊市,則可以盡量避免把資產賣在低點,抑制日後資產成長的潛力。我在PTT上也常看到退休前輩們會維持3年甚至更長時間生活費的現金在身邊,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因應無法預期的熊市,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熊市會來,更無法預期會持續多久。

日後有機會我會分析一下自己的資產配置及每年成長,畢竟投資就是為了要讓資產成長得更快,整體資產有沒有比投資前成長更快,比一小部份資產投資報酬率多高更有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2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指數化投資–長期報酬的趨勢

終身與定期癌症一次金保險比較-Part1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