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112年度綜所稅申報心得

圖片
報稅與合法節稅絕對是理財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做任何與理財相關的決策時,幾乎都難免碰上稅務問題,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選擇比較節稅的方向,一年能省下的錢甚至有可能是一個月的薪水。 這篇不會跟大家介紹基本的所得稅計算,這些資料搜尋一下都有很精美的圖解,下面是財政部製作的圖解給大家參考。本篇主要是分享個人覺得可能會有些人在報稅時忽略的地方,這也會關乎到最後繳稅的多寡,有些部分可能讀者已了解,這邊只是提供自己的淺見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對不熟的人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財政部FB 退稅的正確觀念 申報最後顯示為「應退還稅額」,並不一定代表賺錢,跟其他人比較誰應退還稅額多也毫無意義,因為必須要先看「全部扣繳稅額」已經先繳多少稅給政府了,所以就算有拿到退稅,很有可能我們已經先繳了稅給政府且此金額大於退稅金額,這樣最後淨現金流當然還是流向政府。故若看到退稅也不用太開心,很有可能只是原本多繳了點稅給政府而已。也不需要跟別人比誰退得比較多或繳得比較少,請確認已經先扣繳了多少稅額再說。 稅率12% vs. 20%差很大 今年的長期照顧與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仍有排富條款,明年的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的排富才會取消,若稅率從12%不小心到了20%,可以造成多少的差距呢? 根據 財政部網站 :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扣除: 1. 「經減除本項(長期照顧)扣除額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後,全年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20%以上,或採本人或配偶之薪資所得或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適用稅率在20%以上。」 2. 選擇股利及盈餘按28%單一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 3. 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計算之基本所得額超過規定之扣除金額(112年度為670萬元)。」 在此只討論較常見的,也是我目前需要面對的課題,所得稅率在20%附近的情況。減除長期照顧與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後,所得淨額若仍在1,260,001元時,有1,260,001 × 20% -140,000 = 112,000元應納稅額。這時系統就會把這兩項扣除額移除,若各申報1人,等於1,260,001 + 120,000 × 2 = 1,500,001 要加回這兩項扣除額,變回 1,500,001 × 20% -140,000 = 160,000,故16萬元才是真正的應納稅額。 若減除這兩項特別扣除額後,所得淨額在1,260,000元時,適用12%稅率,1,260,000

VT vs. VWRD投資成本分析

圖片
近期台美租稅協定的新聞備受關注,對於指數化投資人而言也極為重要,因為我們樂見自己的投資工具成本再更進一步降低,此協定影響的就是VT股利被美國扣繳30%可能變成扣繳15%,對投資成本影響甚鉅。 Bogleheads組織在其網站上很明白的寫道,對於非美投資者,若自己的國家與美國沒有稅務協定,或稅務協定不夠友善,皆推薦使用愛爾蘭註冊的ETF降低投資成本,因為股利稅率為15%,也能降低遺產稅的影響,這也使台灣指數化投資人漸漸認識了相對於VT,也許VWRD/VWRA更適合自己。 VT與VWRD雖然都是指數化投資人常用於投資全世界的工具,對於非美國人的投資成本有差距。簡單來說,VT在股息稅的成本較高,但VWRD的費用率也較高,那兩者整體的投資成本比較時又是什麼情況呢?此篇將為讀者提供計算方式及參考資料,期望讀者能在日後靠自己計算,以應對日後各種稅務制度的變動。 詳細L1TW與L2TW的介紹就不在此贅述,若有疑問可參考以下網站: 小資yp 魯爸的財富自由 首先要找出VT與VWRD的Expense ratio (內扣費用率)、Yield (殖利率)、及估算L1TW,這三者每年都有可能會變動,所以最精確的辦法就是找出Vanguard官網提供的Annual report來估算,如下: VT Annual report VWRD Annual report 其中VWRD Annual report要找到對應ETF名稱,也就是Vanguard FTSE All-World UCITS ETF。 再來要找的就是各自的Statement of Operations,如下所示,就能看到配息(Dividends)和Foreign withholding taxes的資訊。 然後就可以計算L1TW,殖利率用1.7%估算,有疑慮者當然可自行更改此數字,畢竟它也是會一直變動,最後參考官網的Expense ratio,可列出以下表格: 再來把公式定義出來就行了,這邊我參考的是 Bogleheads網站 的公式如下: 這裡可以看出,若台美租稅協定簽署後L1TW變成15%,VT的整體費用率(Total cost)確實會變成比VWRD低一些,但這差距大概也在每年0.05%左右,並不至於因為L1TW的降低而改變既有的投資策略標的。 當然,每個人的投資成本仍有些情況需要考慮進來,以下列出我想到的幾個: 投資手續費

淺談最近鼓吹重壓美債的風氣

圖片
最近時常看到有人鼓吹重壓長天期美債ETF,等著日後降息時價格上漲,甚至買美債正2來獲得此幾乎穩賺的資本利得,就算沒降息,,一般的美債ETF也可以收到相對歷史而言較高的債息。 這個策略看起來很合理,成功率可能也高,但我認為有幾點需要再思考: 1. 沒人能預測降息時間點,甚至之後會不會再繼續升息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債券配置–Part2」 裡Vanguard提供了一張精美的圖,就算是專業投資人也很難預測之後利率走向,恐怕連聯準會自己都難以肯定下次開會結果利率會朝哪個方向改變。試想若連我們平民老百姓都知道要趕快加碼美債,華爾街的那些人會不知道嗎?市場的預期心理難道不會把債券買到降息後的較高價格,導致其實現在的價格已經很接近降息後才會有的價格?通貨膨脹是否真的壓制住也沒人說得準,應該不會有人敢保證之後通膨不會再起,聯準會不會再次升息吧? 2. 買債券的機會成本 做任何選擇一定都有其機會成本,若加重美債ETF,在其他資產如股票的配置勢必要降低。如最近S&P500與台股加權指數皆創歷史新高,當初把資金重壓美債的人能參與此波股市上漲的資金勢必比沒重壓時少。當然這也並非說股市之後就不會跌回來,只是想舉例說此時買債券可能讓你覺得穩賺,但其機會成本就是你沒買的資產上漲。 3. 升息時股債齊跌,降息時會?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接股債雙漲,但這不是又跟要重壓美債互相矛盾了?難道你認為降息時股市會漲輸債券?其實降息時股債會如何反應真的沒人說得準,就算是上漲,何者漲得多也很難預測。下方我做了一個Effective federal fund rate (EFFR) 和 TLT (iShares 20年期以上的長期美國公債ETF) 價格的對照圖,我特地把上次劇烈降息的金融海嘯時期標記起來,可以發現降息時TLT價格其實變化不大,頂多在降息結束後迅速上升大概30%但又落回至降息前差不多的水準。 這其實也牽扯到一件事,就算降息後債券ETF價格真的上漲,那是何時會開始上漲呢?價格上漲完真的會維持在那裡不動嗎?會不會等到我們以為反應完畢後正準備要賣掉時價格又回落? 真的有太多人以為債券比股市容易預測,但我建議不要小看債券市場的不可預測性。維持自身可接受的資產配置比例,盡速把手上的閒錢投入原本的標的才是根本之道,想要擇時前,先想想自己比其他人多知道什麼資訊,千萬不要看輕債券市場。

2024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圖片
在 上篇 有介紹到目前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覺得適合的規劃,但保障與保費皆不比從前了,成人罐頭保單也是同樣的情況。目前能當第二實支的1Q和HMR1,它們的缺點也有在上篇說明,整體看起來第二實支已沒有令人想規劃的動力。 目前安聯仍能規劃失能一次金及扶助金,而台銀則沒什麼其他商品可規劃,基於失能造成的經濟風險可說是最大的,個人認為第二實支若真的想要可以用HMR1在安聯一起規劃。以下用雙實支與單實支的規劃範例說明,讀者可視自己保障的需求再進行調整,罐頭保單內容仍是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前輩的分享,範例皆以25歲男性規劃。注意各公司投保規則可能變動,請以投保當時公司政策為主。 雙實支範例一:富邦+全球+遠雄+安聯 此規劃包含目前門診手術範圍最廣的富邦實支,個人覺得HSM的住院雜費額度比HSN充足,且HMR1雜費額度低,故喜歡規劃HSM更勝於HSN。可以看到若取各家優勢商品規劃一般建議的額度並加上失能險,25歲男性保費已來到6萬出頭,這是一年前無法想像的情況,且實支保障也不比從前了。 這裡特別提一下安聯失能一次金DR2A個人非常看重,因為失能等級7到11仍會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但失能扶助金只能保障1到6級,且一次金理賠會隨著失能等級打折,故我自己是規劃到最高的500萬保額,這時WL1N就得用40萬+TLR 360萬,成本又會更高,因為投保規則有DR2A保額上限為主約加附約壽險保額,且TLR最高為WL1N的12倍,但投保規則可能會隨公司政策變動,詳情請洽自己的業務員詢問。這裡就用30萬+360萬提高DR2A保額到390萬,可視個人需求及預算決定DR2A保額要規劃多少。 雙實支範例二:台新+遠雄+安聯 其實就貨幣時間價值及保障額度而言,個人喜歡台新實支HX更勝於富邦,但缺點就是缺轉換日額及門診手術多了一些限制,若要用台新規劃就要先充分了解台新的這些缺點。台新規劃實支的好處還有不錯的重大傷病可以一起規劃,更要把握費率便宜的失能扶助金SDR,但須注意只保障到65歲或最多30年。 這裡把意外險規劃在遠雄,因為台新意外險商品不好規劃。安聯仍規劃失能一次金及扶助金,可自行依預算調整扶助金額度,畢竟失能扶助金不會有人嫌多。 雙實支範例三:凱基+全球+安聯 凱基規劃實支的好處就是主約成本不高、可一起規劃癌症一次金、意外險,若要更省的話也可以把全球刪掉在凱基規劃重大傷病險,只是慢性精神病理賠會打折且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圖片
去年底金管會宣布醫療實支實付商品須回歸損害填補原則,日後商品將逐漸改革成複數實支理賠上限為實際花費的醫療費用,也就是一般業務的賠兩倍、三倍醫療費用的銷售說法將告一段落,但目前是朝不溯及既往的方式進行。 雖然政策細節尚未公布,壽險業者已立即反映在實支實付商品停售、限制只當第一家等措施中。目前僅剩台銀1Q、安聯HMR1接受副本理賠,但此兩者並非之前的實支首選也是有原因的: 綜合上述優缺點,個人認為若有預算可規劃安聯失能險順便規劃實支,但第二實支的必要性已經比失能險低很多了。若沒有預算,其實可以不用規劃台銀實支,因為也沒有其他好商品可買,主約成本占比仍大。 新生兒可考慮用定額醫療險補充醫療保障,以前因為有不錯的實支商品可以互補組成雙實支,相輔相成讓保障更全面並提高額度上限,保費也沒有比定額醫療險高多少,但這顯然已成為過去式,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定額醫療險的重要性。 我們有醫療保障的需求,但能選的商品只有這些,沒有好商品可以選,只能選相對沒那麼差的,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只能坦然面對。 以下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新生兒罐頭保單,舉幾個新生兒男性規劃範例。     範例一:富邦+全球+遠雄+安聯+新安東京 若預算充足,可參考上方幾乎是把每家保險公司的優勢商品規劃進去的方式,主約成本當然會增加,提高整體保費預算。ALA 直接69萬只是當參考,可以視情況看壽險主約有多少額度再自行降低。相較之前雙實支+失能可以壓在3萬出頭,現在要變成4萬且實支商品也沒之前好,不勝唏噓。 富邦實支HSN的保費較低,但雜費額度也低,和HSM一樣有門診手術範圍大額度高的優點,而平準費率更會使新生兒保費偏高。考量保大不保小,個人會以足夠的住院額度為考量規劃HSM,畢竟安聯實支的住院雜費也不是很高。 另外提醒因為安聯主約壽險會卡69萬,且富邦實支只能當第一家,但富邦意外險應該需要保滿身故金69萬才能出單,投保順序需要跟業務討論清楚確保順利。 範例二:台新+全球+遠雄+安聯+新安東京 之前比較有效益的規劃方式為每家公司應有實支加上至少一個優勢商品一起規劃在主約下面,才能提高主約成本的效益。目前來看其實非常難做到,只有凱基實支加上癌症一次金可以勉強做到這種規劃方式,但凱基的MAJISA有每年總限額限制,LEGORA門診保障低,跟台新實支相比都有其不足之處,此處先以台新實支為第一實支做規劃。 台新實支HX很不錯,美中

2023年度家庭理財概況分享

圖片
2023年結束了,此篇文章會大略地分享我們家庭的理財概況。由於個人對隱私的看重,我並不會分享地很詳細,但我會盡量描述我自己的做法,期望讓讀者能建立自己的觀念以了解各自家庭財務狀況並制定未來理財規劃。 現金流 2023年我仍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也負責幫家庭的財務做規劃,收支方面老婆會協助估算,故能大概預估一年的各項大筆支出與每個月固定支出。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現金流。前面的文章有提到我不想留太多現金在手上造成現金拖累,降低資產成長率,而指數化投資就提供一個很好的工具讓人可以投入大部分的資產只保留夠用的現金。 然而多少現金在身邊才是夠用的,會因為每個人或家庭的狀況而不同。我自己的現金算是留比較多的,主要是因為我是唯一經濟支柱,不多留點現金要是我有個萬一,收入就會中斷。 留在手邊的現金有放在活存的幾十萬,這會隨著每個月收入與支出上下變動,但會控制在一定範圍。也有放在定存的現金,它們是我的緊急預備金,我大概存了快一年的收入在這,以應付家庭狀況的巨大變動。 我也會另外定存今年及明年的各項大筆支出並把到期日訂在預計用到的日期前,如保費、幼兒園學雜費、紅包錢、估計的所得稅、大筆購物開銷的預算、出遊等的費用。這裡可以看出我不喜歡分期付款,因為這樣做會讓我無法精準掌握每個月的支出,若要維持低活存水位,每個月花的錢必須要能掌握,才不會讓活存額度在一筆大額開銷後直接見底。 資產負債 掌握每年的資產與負債變動也非常重要,目的是為了確認淨資產是否有照計畫成長,如此才能在未來過更好的生活,或是有更好的退休生活保障,也能對經濟風險更有承受能力。 之前也有提過,我個人的觀念會把房產視為資產,但我才剛買房幾年,所以現階段我會以當時的成交價保守計算房產的價值,計算淨資產時會扣掉房貸得出房產淨資產,也就是說房貸還越多,房產淨資產越高,但計算不會納入房價增值的部分。 其他的資產則包括現金(活存、定存)、股票及債券ETF,我並沒有設定現金的資產配置比例,因為我現金配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生活及緊急預備金的需求,夠用即可。股票及債券ETF目前設定在80:20,以符合我能接受的風險,報酬則交給指數化投資取得市場平均報酬。 目前我仍在建立各個部位來符合預期的配置比例如下: 日後投入就會對照計劃的比例,缺最多的先投入,因為在資產累積階段我不打算用賣出做再平衡,除非比例真的差到我覺得風險需要重新評估的地步,如此也能減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

圖片
時常看到投資新手在提問定期定額與單筆投入策略要怎麼選擇,可以肯定的是,在資產累積時期,需要選擇定期定額與單筆投入的時機會一再出現,若我們沒有一些基礎的認知,這種選擇勢必會持續困擾著我們。這部分的結論我同意Vanguard的以下研究,看完之後我也會聊聊自己的看法。 Cost averaging: Invest now or temporarily hold your cash? by Vanguard 從 Figure 1 Vanguard 就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若我們能適當運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因為1976-2022年中一年的投資期間,指數化投資在股票市場上有76%的時間報酬能贏持有現金,而債券則有68%,且單筆投入能最大化資金投入市場的時間,故有較高的機率能贏定期定額。 這裡的Cost averaging已經設定好前三個月就把所有資金投入,而單 筆投入勝過此定期定額策略的機率已經有68% 。雖然單筆投入和定期定額勝過持有現金的機率非常接近,都在70%左右,但這並不能表示報酬勝過多少,也就是報酬的量化無法由outperform的機率告訴我們,故要比較兩者優劣仍要以兩者直接比較的68%數字為主。 文章中也特別分析了報酬的分布比較,Figure 3可以看到雖然報酬中位數在圖中三種資產配置策略皆為單筆投入勝出,但報酬波動其實也較大,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投 資者願意讓整筆資金盡快投入市場承受完整的市場風險,也較有機會得到完整的市場報酬 。 上圖也做了很有價值的分析,若持有資金在手中的時間越久,如分成3個月投入到分成6個月投入,單筆投入報酬贏定期定額的機率(hit ratio)大致上將會越來越高。 從此篇文章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若是投資者的特性為損失迴避(loss aversion),可說是比風險迴避(risk aversion)更極端的情況,那定期定額可能會比較適合此類投資人。當然也因為拒絕承受完整的市場風險,得到的報酬也會比單筆投入低,這就得自己取捨尋找平衡點了。 個人看法 其實定期定額與單筆投入的比較在平時不會是太大的問題,至少對於指數化投資人而言,我們相信市場長期向上,因此一有多餘資金一定是盡早投入市場,照著自己設定好的資產配置比例投入原本就選定好的標的。 例如我每個月拿到薪水,當天我就會把一個固定金額的台幣換成美金,等著下班後買CSPX、VWRA、或是VGIT,這個固定金額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資產配置

圖片
資產配置的目的 Rerence:  Vanguard's Principles for Investing Success 在了解股票、債券後,就可以來運用這些投資工具來做資產配置。 通常採取資產配置的主要目標是犧牲一些報酬來換取報酬的不確定性,並非為了提高報酬 ,這需要特別注意。 從上圖可看到,根據Vanguard及許多前人的研究,資產如何配置會決定大約90%的報酬(returns)及報酬波動性(variability of returns),尤其是對指數化投資這種分散被動投資方式。股票與債券是最基本的資產配置,因為他們的低相關性,風險與報酬可藉由調整兩者的比例來符合自己的需求。 資產配置的角色 在資產累積時期,我們投資時間仍長達20年以上,在 長期報酬的趨勢 此篇文章中可看到投資時間越長,越能趨近此標的的長期平均報酬,當然也就更不怕報酬太低甚至是負的。這時就可選擇提高股票的配置比例,80%到甚至100%都是在資產累積時期很常見的股票配置比例。若是有家庭且年收入不是非常高,為了讓家人安心也可提高債券的比例以減少股票曝險造成的大幅波動,但相對的資產成長的速度也會變慢。 到了資產提領時期,通常是退休過後需要以自己的資產產生現金流了,可能會選擇提高債券比例,股債比60/40、50/50皆為提領時期常見的比例,當然若更擔心股市波動,仍可提高債券比例。此時可運用現金流可以來自債券的配息、股票的配息、股票或債券的賣出,不需要執著於是否只用配息來支付生活費,畢竟資產累積就是為了提領時花用呀!更要記得股票的配息其實就是自動幫你賣出的意思,因為配息後股價會除息,也就是所謂的「左手換右手」,自己的資產在除息前後不會變,之後有沒有填息就等於是在問之後有沒有上漲,也已跟除息本身無關了。 股債比對報酬及風險的影響 Rerence:  Vanguard's Principles for Investing Success 上圖可以看到Vanguard用1926-2019年分散投資股債的資料計算出各個股債比的年化報酬率及變動範圍,注意這裡的縱軸為每一年報酬率,就算是100%債券,報酬率也有正有負,但債券越多,報酬率變動也越來越小,報酬率的平均值也會漸漸收斂到債券的平均報酬率。 投資人可以藉由上面這些數據來判斷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在哪來選擇合適的股債比。例如知道自己無法承受一年內資產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債券配置–Part2

圖片
通膨環境下之股債相關性 Reference: The stock/bond correlation: Increasing amid inflation, but not a regime change 上一篇 Vanguard以低利率及高利率環境為主軸探討債券的角色,此篇則以通貨膨脹的環境來分析債券與股票的相關性及對資產成長的影響。 首先Vanguard從上圖來解釋短期的股債一起上漲或下跌其實在歷史上並非少見,就算是以長期平均相關性為 -0.32 的2000年左右至今,仍可發現60天滾動平均相關性為正的情形,更不用說幾天之內股債雙漲或齊跌的現象,然而相對較長期的24個月滾動平均相關性則只有一小段期間觸碰到相關性0的線。 一般來說,市場的不確定性或恐慌增加時,資金從股市移到債券,造成股票價格下跌、債券價格上升,這屬於一般常見的情況。然而 通貨膨脹時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此時人們預期未來利率上升,故貼現率上升導致股票價格下降,可以想像成未來利率上升後把錢拿去定存賺安心錢更容易。債券價格也會因為預期未來殖利率上升而下跌,故造成通貨膨脹時股債齊跌。 Vanguard也用了1950到2021年的資料,左圖分析出10年滾動平均核心通貨膨脹最能解釋股債相關性,代表 通貨膨脹有很多時候會決定股債相關性為正或負 。故我們不應預期長期股債相關性皆為負,也應注意此時通貨膨脹的情形是否比以往嚴重。 右圖則把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的1970年代及相對高通膨率的1950及1990年代與低通膨率的2000年後之股債相關性做比較,可清楚發現通膨率高的時期股債相關性幾乎都大於0,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 較高的通貨膨脹會讓債券價格下降且降低股票的預期回報 。 那要多高的通膨率才會讓24個月滾動平均股債相關性變成負的?答案在上圖,當10年滾動平均通膨率達到3%及以上時,股債相關性將呈現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而重點正在於10年滾動平均通膨率,並非一兩年通膨率高就會使24個月滾動平均股債相關性變成負的, 相關性要變成負的需要長期持續的高通膨環境 。Vanguard也舉了一個例子,若要讓下個五年的10年滾動平均通膨率達到3%,同時期的核心通膨率最小要維持在5.7%,讀者可自行衡量此情況是否常發生。 Vanguard也自行模擬了資產配置在股債相關性為正(核心通膨率3%)及負(核心通膨率2%)的環境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2

圖片
上一篇 提到癌症風險的背景知識,大概整理重點如下: 醫療技術進步無法預測,現今保單條款若對理賠條件限制越多,日後轉嫁風險的效果將有越大的不確定性。 癌症治療未必需要住院,無法只靠實支實付或療程行癌症險轉嫁癌症治療費用,真正的大筆花費如標靶藥物、新型手術與療法是否能轉嫁才是選擇商品的重點。若有住院及住院必要性,實支實付也能轉嫁部分費用。 從癌症五年存活率數據來看,若將癌症理賠寄託在第二年及之後的照護金,仍有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理賠金尚未拿到幾次就已身故或為時已晚等風險。 若要使保戶能在罹癌後具有以最快速度採取最有效療法的選擇,癌症一次金才是現今最具此效益的商品。 此篇會分析一些常見癌症商品的費率及優缺點,希望幫讀者對要如何規劃自身癌症保障有初步的認識。 中壽癌症一次金MAJIXA、台壽YCD 無第一年理賠打折的限制,重度癌症理賠保額時,會扣掉初期及輕度癌症理賠金再理賠。費率而言MAJIXA稍高,尤其是在65歲之後。但因為目前台壽主約成本過高,新版實支也不是首選,故現在YCD已經比較少人規劃,若有既有主約則可詢問是否可加YCD,通常兩者保額上限皆為100萬,主要是受限投保規則。 遠雄CJ2、RQ1、XCD、國泰CFK 遠雄癌症一次金有五年期的CJ2及一年期RQ1,最近新出的RQ1費率比CJ2高,主約常見選擇為FI5 20年10萬,故要規劃時也須考量主約成本。RQ1比較特別的是目前保額上限為200萬,CJ2則為一般的100萬。 XCD則是少見具高額度癌症一次金的療程型癌症險,最高6單位時重度癌症理賠60萬,無第一年打折的限制,故可用來與CJ2、RQ1配合確保第一年理賠金不會過少。XCD的優點還有它無累積總給付金額限制,只有每一保單年度理賠上限。中壽MAJIQA若規劃6單位則累積總給付金額上限為300萬,達到上限則附約效力停止。 CFK為少數主約成本低的癌症一次金商品,且保額可以到200萬,但規劃須注意可能另有投保規則。此商品第一年理賠金額也會打折,且後續保費較高。 第一年理賠打折的限制可粗略視為等待期從原本的3個月延長到12個月,個人認為對於新生兒較不利,不太適合新生兒規劃。但因為目前好的實支商品已不多,遠雄實支費率高、國泰實支限制多且費率也偏高,綜合整體保障而言,新生兒用中壽規劃實支及癌症一次金仍是目前較有效益的選擇。若要加強癌症保障,大人小孩可用遠雄商品,癌症一次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