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家庭理財概況分享

2023年結束了,此篇文章會大略地分享我們家庭的理財概況。由於個人對隱私的看重,我並不會分享地很詳細,但我會盡量描述我自己的做法,期望讓讀者能建立自己的觀念以了解各自家庭財務狀況並制定未來理財規劃。

現金流

2023年我仍是家庭唯一經濟支柱,也負責幫家庭的財務做規劃,收支方面老婆會協助估算,故能大概預估一年的各項大筆支出與每個月固定支出。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現金流。前面的文章有提到我不想留太多現金在手上造成現金拖累,降低資產成長率,而指數化投資就提供一個很好的工具讓人可以投入大部分的資產只保留夠用的現金。

然而多少現金在身邊才是夠用的,會因為每個人或家庭的狀況而不同。我自己的現金算是留比較多的,主要是因為我是唯一經濟支柱,不多留點現金要是我有個萬一,收入就會中斷。

留在手邊的現金有放在活存的幾十萬,這會隨著每個月收入與支出上下變動,但會控制在一定範圍。也有放在定存的現金,它們是我的緊急預備金,我大概存了快一年的收入在這,以應付家庭狀況的巨大變動。

我也會另外定存今年及明年的各項大筆支出並把到期日訂在預計用到的日期前,如保費、幼兒園學雜費、紅包錢、估計的所得稅、大筆購物開銷的預算、出遊等的費用。這裡可以看出我不喜歡分期付款,因為這樣做會讓我無法精準掌握每個月的支出,若要維持低活存水位,每個月花的錢必須要能掌握,才不會讓活存額度在一筆大額開銷後直接見底。

資產負債

掌握每年的資產與負債變動也非常重要,目的是為了確認淨資產是否有照計畫成長,如此才能在未來過更好的生活,或是有更好的退休生活保障,也能對經濟風險更有承受能力。

之前也有提過,我個人的觀念會把房產視為資產,但我才剛買房幾年,所以現階段我會以當時的成交價保守計算房產的價值,計算淨資產時會扣掉房貸得出房產淨資產,也就是說房貸還越多,房產淨資產越高,但計算不會納入房價增值的部分。

其他的資產則包括現金(活存、定存)、股票及債券ETF,我並沒有設定現金的資產配置比例,因為我現金配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生活及緊急預備金的需求,夠用即可。股票及債券ETF目前設定在80:20,以符合我能接受的風險,報酬則交給指數化投資取得市場平均報酬。

目前我仍在建立各個部位來符合預期的配置比例如下:

日後投入就會對照計劃的比例,缺最多的先投入,因為在資產累積階段我不打算用賣出做再平衡,除非比例真的差到我覺得風險需要重新評估的地步,如此也能減少再平衡的成本。對於各個配置的理由在此篇有稍微描述給各位當作參考。至於VGIT是我唯一的債券標的,我看中的是美國公債配息幾乎都能退稅,且相較於BND在股市下跌提供更多的保護效果。雖然BND報酬可能會比VGIT高,但我不需要債券提供高報酬,看中的是其抵銷股市下跌的能力,想要高報酬我提高股市占比就行了。長期債券如VGLT對利率風險過高,我不想配置會讓利率風險大增的債券部位,所以我就不跟風買了。

財務狀況與資產成長

一年的家庭財務狀況我會以以下幾個指標去衡量:

  • 可支配所得 = 所得收入總計 – 非消費支出
  • 非消費支出 = 房貸利息 + 賦稅支出 + 勞健保費 + 國民年金保費
  • 儲蓄 = 所得 – 非消費支出 – 消費支出
  • 儲蓄率 = 每戶儲蓄 / 每戶可支配所得
參考資料:


我會依照自己的收支狀況跟全國統計結果比較一下,主要是看平均每戶儲蓄與儲蓄率在我對應的可支配所得位組中是否跟得上平均。我在2023年的儲蓄率大概在32%,若以最高標準來看,很可惜在上面2022年可支配所得最高位組的每戶平均38.74%儲蓄率並未達到,這是我需要再努力的地方。

另外我也會看看自己的薪水在同類型的工作者比較起來相對在哪,可以在行政院主計處的個人薪情比比看查看各個十分位數的所在。下方為範例,10萬當然是杜撰的,不需在意。


個人對每年資產成長的看中優先於投資報酬率或配息等投資正現金流,其實理由在前幾篇也大致講過。投資報酬率就算100%或以上,若沒有夠多的資金投入,對資產成長造成的效應也是大打折扣,也就是所謂的現金拖累效應。配息等對我更是有害無益,因為我想節稅降低成本,若達到20%級距更有特別扣除額無法使用的情況,配息本身也會提高綜合所得,因此台股我才會選00675L,雖然有每日兩倍槓桿造成偏離指數報酬,但個人可以接受其帶來的風險,若大部分散戶還是愛好高股息,報酬大概也不會落後指數太多。

今年相較於2022年底,若不算房價增值但把房產算入資產,並扣除房貸後,淨資產大概成長了11.2%。畢竟才剛開始指數化投資2年並在開始時又把大部分資產投入自住房,所以很可惜沒有太多資金來跟上2023年的股市漲幅。希望能在2024時提高資金配置於股票與債券跟隨著市場平均報酬成長。至於儲蓄率是否能提高就隨緣了,畢竟生活水準還是想維持,家人的生活感受我仍會擺在第一優先。期望讀者們也能藉由指數化投資達到滿意的資產成長,有機會也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資產累積成果,藉此思考未來的理財規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2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指數化投資–長期報酬的趨勢

終身與定期癌症一次金保險比較-Part1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