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3
通膨讓理賠越來越不敷使用同樣體現在終身醫療商品,在投保時保額就已固定,但通膨會讓手術實際支出持續增長,定額理賠形式的終身醫療險到最後勢必也會被通膨追過。在此以HPHI當例子做分析,詳細保障可參考上方表格。
如上兩張圖所示,從0歲開始投保HPHI,當時若有某項手術需花費4萬元,約45年後經過通貨膨脹,因最高手術給付只有10萬元,此項手術費用肯定無法被此商品完全轉嫁,最後仍須用自己的錢補貼剩下不夠的費用。若某項手術本來就需花費8萬元,則在10年通膨後也已超過此商品的最高給付金額10萬元,此後須自己出錢的金額則會隨通膨日益增加。25歲投保同樣有類似情況,只是時間往後延一些而已,可以上圖自行判斷。
那終身險和定期險所付的保費把通膨考慮進來後可以怎麼比較?在此用男性HNRC計畫五的保費與HPHI 1單位比較,此理賠應該不會虧待HPHI,且就算手術花費隨通膨增加,實支實付也能在雜費21萬限額內理賠,手術費則另外有自己的額度可理賠,若實際花費高於此限額,那HPHI更會賠不夠。
請看上兩張圖,若把每年保費都貼現來計算現值,也就是換算成今年的價值,再把每年累積起來的保費對年齡作圖,可看出在前20年終身險正常發揮付出較多保費,定期險卻因年齡仍輕所以保費也低。20年過後終身險已不再繳費,而定期險雖然仍繼續繳費,但越晚付出的錢因通貨膨脹的影響而越不值錢,故累積貼現後保費增加不會過快。若0歲開始投保時要等到約70歲才會繳了大概跟終身險相同價值的總保費,若25歲開始投保則更是要到80歲才會繳了大概跟終身險相同價值的總保費,這段定期險累積貼現後保費較低的時期更重要的則是要靠此差額幫自己累積足夠多的資產,讓老年退休生活過得更加充裕,達到在老年時期擁有足夠的資產的狀態,此狀態則能讓我們多了可以選擇是否風險自留的機會。
最後來分析很多人期待用終身險打底然後定期險提高保額,也就是保近再保遠的策略,是否真的能保障終身?在此我們假設一年期實支實付是一定會保的,因為主要的理賠會來自於實支實付,而終身險的風險轉嫁能力其實對現今醫療環境而言卻是不足的。我們可以計算若把終身險前20年所繳保費改投入全市場指數型ETF等指數化投資標的,到了老年時如70歲是否有足夠的資產保障自己老年醫療品質。
0歲開始投入20年的資金後任其複利增長到70歲,可以看到我們只需要3%的年化投資報酬率,就可以達到此保額的最高給付上限200萬,25歲開始投入20年的資金後任其複利增長到70歲,就算是3%的年化投資報酬率,也已經可以達到接近150萬的資產。應該不會有人認為自己老了之後仍能「一帆風順」地住院開刀理賠到最高給付上限200萬吧?老了之後還得看身體狀況撐不撐得住,醫生同不同意開刀等現實條件,要能申請到理賠上限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4%的年化投資報酬率一樣可以累積資產到達200萬,那當初又何必在年輕時採取「終身打底」的策略呢?3%或4%的年化投資報酬率是否容易呢?各位可以參考我第一篇提到的S&P 500 ETF 看看是否能達到,打敗通膨的資產累積方式有許多,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只有在年輕時累積的資產才能經過足夠長時間的複利成長四五十年還能夠打敗通膨,這是這些保險商品所做不到的,保險的理賠方便性也不是自己的資產可以比擬的,也只有靠自己的資產累積才能最完善地應對日後醫療及生活費用隨通膨增加的老年生活,因為我們無法得知老年時期的身體狀況、醫療花費及政策,把老年時期的醫療保費在年輕的時候先繳完,對保險公司抱持老了就靠保險公司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此保障可說非常不可靠。真正能保障終身的絕非保險,而是靠自身累積的資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