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個人看法

參考資料:

中信銀調查台灣家庭理財:易動心、愛收息、難掌握、放不下
by 商益

中信銀行的「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有許多統計資料值得參考,這篇商益的文章提供了比較細節的問題與統計分析,讓大家了解現階段台灣民眾的理財狀況,以及對退休的預期。

Q17:此題目主要調查每個人對退休前應準備或實際的退休金為多少。

若假設大部分的人60歲以上才退休,可發現60歲以上的平均金額在1500百多萬,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的,這可能代表實際退休的人認為退休金應該要比大家認為的更高會比較適合,即使這題的生活所需費用已說明不包含醫療照護費用。

我們無法預知物價在退休時會因為通貨膨脹增加到哪,所以規畫退休金時,必須要有個預估的通貨膨脹率,並計算退休時我們預計準備的退休金還剩多少現值,用現在的物價去看,才會比較準確或較有感,這或許也是為什麼60歲以上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比平均還高,這問題問正在退休的人,應該也較容易得到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答案。

從個人月收入來看,月收入高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更多,這其實很符合所得替代率的概念。

一般收入高者,其支出也會較高,以獲得收入提高帶來的生活水準提升,我個人也支持這個概念,畢竟所得、投資獲利都是為了要讓生活變好,而不是只有資產數字變大的功能。但是收入高者退休時若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要準備的退休金也勢必更多。

從工作產業來看,醫療保健產業者預期準備較高的退休金,不管是從平均金額還是2500萬元以上的比例來看,個人猜測可能是因為薪資收入較高,導致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需要較多的退休金。

Q14:上圖為調查退休後的預估與實際每月生活費。

同樣的,30-59歲退休的人應該沒有60歲以上的多,故60歲以上的數據應該也會較符合實際退休情況,畢竟退休時間也比較近或已退休。從調查可發現60歲以上回答的生活費明顯較其他年齡層高,這也反映出較年輕的民眾預估的退休金即使在同一年的物價水準下,可能仍略嫌不足,更不用說他們物價上漲到退休的時間還有好幾十年

個人月收入方面很一致地跟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預估或實際花費成正相關,月收入越高,若要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退休後也需要更高的每月生活費支撐其生活水準。從調查中也有發現個人月收入較低者有較多人不清楚自己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預估需要多少,而收入越高會越清楚,顯示個人理財能力可能跟收入有正相關性。

工作產業的數據中可看到,醫療保健產業的平均每月生活費最高,但其預估2萬元以下及5萬元以上的比例也最多,兩極化分布較明顯,科技電子就沒看到此情況,而教育業則有較多人不清楚自己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預估需要多少。

Q5:上面題目是我認為這份調查最有趣的部分。綜觀近三年的投資收益,請您評估目前整體的獲利或損失情況?

回答的情況:

1. 不分年齡、不分收入,大概7到9%都是虧損。

2. 就算有獲利,各年齡層中平均大概是33%左右獲利<6%。

3. 就算有獲利,各年齡層中平均大概是18%左右獲利在6-10%。

4. 收入越高者達到較高獲利的佔比越高,但虧損者佔的比例在高收入者中並沒有特別低。另外虧損與獲利跟年齡關係其實並不大。

5.  醫療保健的獲利11%以上比例最高,而教育工作產業的虧損佔比大概是其他產業的兩倍。

其實看圖也能知道,大概60%的人,近三年的投資收益居然是在10%或以下,由題目的問法也可看出這並不是在問年化報酬率,而是總投資報酬率(ROI)

也別跟我說回答的人可能沒有算對,若連自己的總報酬率(是否虧損)都沒在關心或計算錯誤(甚至與年化報酬率搞混),要怎麼相信這個人有足夠能力長期投資獲利?

006208在這三年期間的總報酬率大概也有超過50%,這還是在定期定額的情況計算出來的。既然都已經有60%的人總報酬率在10%或以下,那會有多少人輸指數化投資推薦的006208?

這也是一個有力證據,證明散戶要贏市場平均報酬真的不容易

Reference: YP-Finance

Q3:這份調查中跟投資績效比較相關的可能是這個問題:主要使用的投資工具有哪些?

從上一個問題中得知,月收入較高者投資獲利高的佔比也較高,那他們都投資什麼呢?股票和ETF最多,其他如基金、外幣、不動產也不少,其實代表著這些人的投資工具不侷限於哪幾項才能獲利,使用的工具跟能不能獲利其實沒什麼關係,看他們怎麼使用而已。

上題也可得知,醫療保健工作者的獲利11%以上佔比比其他工作者高,使用的投資工具主要仍是股票與ETF,而教育工作者的虧損佔比最多,其外幣與投資型保險的佔比較其他工作者高,這其中的關連性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從這兩題來看,大致上可以看到股票與ETF這兩個投資工具使用的人佔比越高,投資獲利則越高,就個人月收入與工作產業兩項類別似乎都有此相關性,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Q10:這題在問調查者目前的理財困境。

可看到不管在什麼分類,「難以捉摸市場動態」都是第一名,指數化投資正好可以有效幫助有此困境的投資者,因為指數化投資強調分散投資全市場,長期買進持有不擇時進出,並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持續買進,沒什麼去嘗試捉摸市場動態的必要

從年齡的回答來看,在30-39歲調查者遇到的理財困境種類較其他年齡多,這個時期上有老下有小,買房結婚生子等人生重大變動也都集中在這個年齡層,確實有可能對理財有較多困難。每月幾乎入不敷出的情況隨著年齡增加而比例減少,可能是因為收入增加,但家庭責任漸漸降低導致。

從個人月收入的回答來看,高收入者也一樣感受到市場的難以捉摸,不過每月幾乎入不敷出的回答確實有隨著收入提高而比例下降,也算合理。目前沒有理財難處的比例在高收入者也是較高的,可見收入確實對理財難度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Q2:上圖顯示出理財規劃佔收入比例。

根據Q3(目前主要使用的投資工具),個人猜測此處的理財規劃也包含儲蓄及定存,因此此處的理財規劃佔收入比例其概念與平常聽到的儲蓄率差不多,不過儲蓄率分母為可支配所得,故此調查的比例可能比一般統計資料得到的儲蓄率還低一些。

  • 可支配所得 = 所得收入總計 – 非消費支出
  • 非消費支出 = 房貸利息 + 賦稅支出 + 勞健保費 + 國民年金保費
  • 儲蓄 = 所得 – 非消費支出 – 消費支出
  • 儲蓄率 = 每戶儲蓄 / 每戶可支配所得

我在此篇也有討論過儲蓄率的統計資料,在2022年的統計資料可看到,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組中最高位組的每戶平均儲蓄率為38.74%,第四分位組的儲蓄率為22.77%。

回到上圖,從年齡來看,大致上隨著年齡越高儲蓄率也越高。

從個人月收入來看,收入越高者儲蓄率也越高。若取各組距的近似平均,如5、15、25、35、45,而51%以上取個合理的儲蓄率大略以70代表,個人月收入8萬以上的儲蓄率平均大概是34%,比2022年的最高位組儲蓄率38.74%低一些,調查數字大致看起來還算合理。不過最重要的結論仍是提高收入有助於提高投資理財的比例,當然本金也會較有效率的提升。

從工作產業來看,科技電子其平均投資佔比沒有其他兩項產業高,尤其10%以下特別多,甚至比任何一個年齡或個人月收入級距都還高,這需要比較細的調查資料交叉比對才能了解可能的原因。整體來看投資比例為:教育 > 醫療保健 > 科技電子。

若跟Q17、Q14、Q5合併看的話,可發現幾件事情:

  • 個人月收入越高,Q5投資達到較高獲利的佔比越高,且Q2理財規劃佔收入的比例也越高,三個優勢相結合幫助資產增長,確實能夠支持Q17較高的應準備退休金與Q14退休每月生活費,代表他們的規劃是有所本的。
  • 醫療保健產業在Q17應準備退休金與Q14退休每月生活費都是最高,但理財規劃佔收入比例卻非最高,大概是因為在這份調查中他們的收入相對高,且平均投資報酬率也較高,故仍能夠有較高的預期退休金準備與退休每月生活費。
  • 這份調查中的教育業者在Q17應準備退休金與Q14退休每月生活費規劃皆最低,由所得替代率的概念可猜測個人月收入較低,但Q5投資報酬率卻較科技電子還差了一些,在三者中排行末段班。可想像若收入較低,投資報酬率卻還沒辦法至少到平均,退休規劃的不確定性將會增加

個人覺得這份統計參考價值已經算不錯了,至少比同溫層甚至我朋友如何的這種抽樣還來得隨機,樣本數也更多,較能貼近一般民情。

當然裡面可能仍有許多我未發覺的資訊,若有更多發現也歡迎讀者們分享。我花了點時間想找出原始的調查報告,可惜至今仍無法找到,因此只能分享商益這份較詳細的數據給大家,有點可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2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指數化投資–長期報酬的趨勢

終身與定期癌症一次金保險比較-Part1

癌症保險規劃心得–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