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綜所稅申報心得–股利所得對綜所稅之影響

會開始研究股利所得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為我可能今年就會到20%稅率,先開始研究以安排未來的投資計劃是我的習慣。畢竟投資本來就會有風險以及相對應的成本,這些都掌握到,投資計畫才能走得長久。

也因為20%稅率的緣故,再繼續用00675L以避開股利所得的意義也已不大。更確切的說,要藉由00675L達到的目的已不足以抵銷其本身的缺點如偏離指數等。但我也不打算賣掉以前的00675L,只會藉由新投入的資金配置006208,但仍維持台股配置比例在原本設定的26.7%。


綜合所得稅申報圖解




Reference: 財政部粉絲專業

首先來複習綜合所得稅的應繳稅額計算方式,大部分一般人常搞混的地方在去年這篇已經介紹過。這次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跟股利所得有關的,也就是可抵減稅額。

可抵減稅額跟扣繳稅額是不同的,扣繳稅額預先扣繳的稅款,來自薪資、獎金等地預先扣繳稅款,因為已經先繳了當然要扣掉。可抵減稅額則沒有預先扣繳,如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是從應納稅額直接扣除。

因此若完全沒有薪資所得(無扣繳稅額),只有股利所得,扣除完股利所得之可抵減稅額後的應繳稅額若是負的,表示是真的能退稅,而不僅僅是退回先前多繳的扣繳稅額,這裡的「退稅」指的是應繳稅額為負,且排除扣繳稅額的影響,這是許多人沒有分清楚的地方。


股利或盈餘所得(54C)

一般現金股利中有許多組成類別,跟綜合所得稅的可抵減稅額有關的就是54C股利或盈餘所得。一般人可採用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稅率若沒有在30%或以上就不需要採用單一稅率28%分開計稅。

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時,可按全戶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可抵減稅金額以8萬元為限

這時可以往回看,可抵減稅額是在用所得淨額算出應納稅額後,再扣除可抵減稅額,同時也會一起扣掉扣繳稅額(預先扣繳稅款),所以有三個重點:

  1. 雖然54C的可抵減稅額多寡不會影響所得稅率,但54C本身在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計算時,仍會影響所得稅率。
  2. 54C的可抵減稅額和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的計算時機點不同,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等是在計算所得淨額時就扣除,會直接影響所得稅率,但54C的可抵減稅額則是最後從應納稅額中扣除。
  3. 54C較高時,不論是導致所得稅率進到20%級距,還是高到需要採用28%分開計稅,今年都會影響特別扣除額裡的長期照顧及房租支出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今年開始已取消排富。

第三點尤其影響我之後的投資規劃,我目前完全沒有股利所得,也已有自住房,若還沒到20%級距時還可以使用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但現在就算沒有股利所得也已經到了20%,那有了股利所得也不會對我有相對不利的情況了。

當然我跟一般人一樣,並不排斥整體所得增加,但我也不希望之後增加的股利所得被扣稅,畢竟20%和8.5%可抵減稅額還是有點差距。因此後面我也會分享我查到的用借券避開股利所得。

Reference: 財政部網站


股利與薪資對應繳稅額之影響

若我們假設單身沒有什麼列舉扣除額,只考慮一般免稅額和標準扣除額,以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最後股利所得皆為54C以計算可抵減稅額,就可以對各種不同股利與薪資計算出應繳稅額。

如上圖所示以股利所得81.8萬或94.11萬為例。81.8萬是因為此時薪資所得若在0 – 21.8萬,則所得淨額剛好在5%級距的上限59萬,因為可抵減稅額用8.5%的關係,可以想像這時應繳稅額應會接近最低。94.11萬則是可抵減稅額最高上限8萬元時的54C額度。

可以看到54C = 94.11萬時,因為所得淨額已經跨過5%,就算在0 – 21.8萬很低的薪資時,應繳稅額仍比54C = 81.8萬的同等薪資時高,即應退稅額更少或應繳稅額更高。要注意的是,若薪資所得比21.8萬低,只能扣除申報的薪資所得,若薪資所得比21.8萬高,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仍只能扣掉21.8萬。






如上圖所示以股利所得30萬或59萬為例,兩者皆為較低所得淨額時的情況。可看到在5%級距時,大致的趨勢確實是股利所得越多,應繳稅額越低,這也符合可抵減稅額8.5% > 5%的差距。股利所得會影響所得淨額,進而影響課稅級距,最後也會因為可抵減稅額影響應繳稅額


上圖是統整上面表格所做的圖,縱軸的應繳稅額,若為負的則可以退稅。

可以看到在8.5%可抵減稅額8萬內,也就是股利所得94.11萬內,各種股利所得對應納稅額的影響,在低薪資所得時大概是股利越多越有利,高薪資所得時股利越低越有利,薪資所得大概在50萬以後就會呈現股利領越多,應繳稅額則越多的趨勢。

若把上面的表格以所得淨額對應繳稅額作圖,可得上圖,同顏色的各點依然代表各個薪資所得,但須注意前三個薪資所得的點都是重疊的,因為皆在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的範圍內,所得淨額不變。

薪資所得若超過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勢必會造成所得淨額上升,也就是同顏色的線上往右上的各點。而股利所得從30萬開始增加時,也勢必會造成所得淨額往右偏移,也就是所得淨額增加。這時可發現股利所得30萬、59萬、81.8萬在0、10、21.8、25萬薪資所得的點,也就是紅圈裡的兩個點,會先往下偏移再往上,如紅色虛線箭頭所示,最低點應該就是股利所得81.8萬的橘色點。

上圖也呈現出相同結論,在課稅級距5%時,股利領越多,薪資所得在25萬或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1.8萬以下時,所得淨額越高,應繳稅額就越低,所以所得淨額59萬且薪資所得接近21.8萬時是最低點。這個結論也可以從紅色虛線箭頭的趨勢看出。

常看到的一般論述如所得級距在5%時領了股利才有節稅效果,因為有8.5%的可抵減稅額,到了12%的級距則此效果就消失了,這其實也只是概略的說法。可參考上方表格,事實上在薪資所得較低時,例如小於21.8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時,就算因為股利所得94.11萬已經來到12%稅率,應退稅額35,722元仍多於股利所得59萬但仍在5%稅率時的應退稅額32,050元。


雙向借券:出借以避開54C股利所得課稅

出借有價證券確實有機會避開54C股利所得課稅,但是在股票除權息前,出借人必須已經出售標的證券,讓第三方領取股息,此權益補償才不具股利所得性質。若股票除權息時,出借人仍持有借入標的證券,則領取股息而返還出借人時,此權益補償仍屬股利所得性質。

實務上目前得到的資訊是,大部分出借的有價證券在除權息時很常為出售狀態,故成功避開股利所得性質的機率算是很高的。當然出借利率不能設定太高,否則出借機率也會降低,達不到避開股利所得的預期效果。對我而言,出借目的是避開54C股利所得合併扣稅,並非增加所得,能不能借出去甚至不要回來才是重點,這也是長期投資的其中一個好處。


以下為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96年8月20日 台財稅字第09600210970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2025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5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年度家庭理財概況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資產配置

信貸投資之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