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所得成長趨勢分析–以新竹為例

在新竹當工程師也好幾年了,其實很好奇我們在附近鄰居中是否能擁有相似的生活水準,畢竟都生活在同個區域,也希望盡量不要落後平均,因此我找了綜合所得稅的資料來跟所謂的「平均」比較,看看與本身的薪資所得差距有多大。

本篇當然不會揭露我的個人資訊,主要只是想用最高標準來判斷是否有跟得上這些層級人們的平均,若讀者有興趣也可自行上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的網站,看看你跟鄰居們比起來如何。

參考資料:

工商時報

111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

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



名詞定義

  • 88-107年度

薪資所得:指職務上或工作上所取得的各種收入,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利、各種補助費和其他給與(如車馬費等)。

*108年度起,薪資所得計算採定額減除或必要費用減除擇一擇優適用方式。

  • 108-111年度

薪資所得:指薪資收入減去薪資費用之餘額。

薪資費用: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或必要費用金額擇大者認定。

*下表為108年起各年分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給讀者參考,注意這是每人的扣除額。




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縣市比較


從最新的報導得知,綜合所得稅最高也較為平均的里幾乎都在新竹縣市,其中關新里、中興里、東平里近幾年都榜上有名,故選擇這些里做分析。

首先從縣市開始,除了新竹縣市之外,我也把台北市與新北市納入比較,除了把平均每戶薪資所得對年分作圖外,我也預估了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的年化成長率,比較能了解現在的薪水增長速度是否有跟上平均。

可注意到108年時薪資所得計算定義改變,薪資所得計算變成採定額減除或必要費用減除擇一擇優適用方式,但因為並不是每戶都減除同樣的金額,且每戶有多少人的薪水被減除也不得而知,估計十分困難,故先採用原始數據計算年化成長率,這就是各地108年薪資所得都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為這裡僅對各縣市或各里互相比較,大家標準一致的話結論也不會偏離太多。

新竹市和新竹縣平均每戶薪資所得年化成長率分別達2.7%、3.0%,看似不多,但可看到台北市才0.9%,新北市僅0.5%,全國平均也才0.6%,可大概知道新竹縣市可能真的有較高的薪資成長率

若只看107年及以前,因為預估的虛線也大致符合每年數據,若覺得疫情後薪資成長異於從前的快,可能高於平均,2.7-3.0%的成長率仍有其參考價值。



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等分位組比較–全國


全國等分位組的資料也能大概知道自己的薪資成長是否跟得上自己屬於的等分位組之薪資成長,從上面的圖可看到不管是第十還是第二十等分位組的平均每戶薪資所得,都是成長最快的,故可用此當最高標準

另一方面可看到最低的第一、二等分位組的平均每戶薪資所得,在整個資料時間內其實並沒有成長,甚至在下降。個人猜測可能是因為台灣高齡化其實每年都越來越嚴重,不工作的人也就是薪資低的人數,當然就越來越多,當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但這就不是本篇探討範圍了。

再來可看到第十、二十等分位組的預估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的年化成長率分別為3.0%及2.7%,但照上面的邏輯,第二十等分位組的成長應該要更高。個人猜測原因之一可能是二十等分位組的數據是在94年才開始提供,數據時間不一致所致,但也有可能在這些層級的薪資成長率的增加已經趨緩,只能留待其他專業人士解答了。



薪資所得–各里比較


由於我並沒找到各里薪資所得的平均每戶資料,所以這裡我就用各里的薪資所得金額除以納稅單位(辦理結算申報之戶數)來得到估計平均數,再把每年的平均數作圖,我也把申報戶數作圖給各位參考。

首先看到關新里的平均數,因為在103年時關新里才從新莊里劃分出來,故103年以前的數據其實是新莊里的,申報戶數也相對較多,更可發現103年以前其實中興里、東平里有接近十年的時間平均薪資所得比新莊里高。但關新里被分出來之後,平均數就馬上超越許多,而申報戶數就變成遠低於其他兩里。

中興里則是很平穩的每年上升,東平里則有一陣子申報戶數極低,故95年以前的數據參考價值可能不高,那時大概還是農田居多吧!不過之後薪資所得的成長就跟中興里非常一致了,只是申報戶數在約97年時就超越了中興里,在111年時東平里則比中興里多了約2000戶的申報戶數。

關新里離竹科近,屬於高收入族群較早聚集之地,但可惜因為103年才從新莊里劃分出來,要預估薪資所得年化成長率數據點有點少,故這邊就只用中興里與東平里的數據來預估年化成長率。

中興里與東平里都在緊鄰竹北高鐵西側,開發時間比關新里稍晚,但這兩里皆屬於竹北高鐵重劃區的範圍,其實生活圈都差不多,因此薪資所得平均的成長類似也屬正常。兩者的薪資所得平均數年化成長率分別為7.1%與7.7%,又比新竹縣市整體平均高出許多。這還是在108年薪資所得要扣除薪資費用後的計算,實際很可能更高,這薪水成長幅度可說是非常快速!



綜合所得總額–各里比較

由於報導幾乎都是用綜合所得總額來排名,故這裡也畫出綜合所得總額平均數來給各位參考。綜合所得總額數據中有直接提供每戶平均,要比較也相對方便。基本上趨勢跟薪資所得非常相近。中興里、東平里的綜合所得總額平均數年化成長率分別為6.7%、6.2%


綜合所得總額的數據中也有提供中位數,而中位數離平均數越近則代表偏度(skewness)越接近0,若中位數比平均數小,如以此篇綜合所得總額的數據為例,則為右偏(Right-skewed),代表右側尾端有人綜合所得總額其實很高,把平均數拉開了,若中位數與平均數差距較小,則此尾端現象就較不明顯。

從薪資所得的數據就可發現,中興里申報戶數比東平里申報戶數少,兩者平均數許多年皆非常接近,但東平里的中位數更高,也就是更接近平均數。這代表東平里的申報戶收入跟中興里比起來,雖然申報戶數較多,但分布卻較為平均

參考資料:Statistics How To



結論與個人想法

我了解本篇分析並不嚴謹,未考慮周到之處包括數據只到111年、108年薪資所得計算之變化、近三年半導體業薪資成長較之前更快等,但仍可以稍微判斷自己薪資所得及成長速度在哪個層級,而通常薪資所得高者成長速度會越快,這也合理,畢竟所得高的人代表專業技能值錢,也就更能談到更高的薪資。

在指數化投資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專注本業的重要性,主要也是因為指數化投資已經盡可能降低我們花在投資的時間成本,這些省下的時間就更能花在提高專業技能、薪資,加速資產累積的速度。甚至可以參考Die with Zero書中提倡的在年輕、體驗效益較大時,存下「記憶股息」,最大化資產的效果,而不只是執著於資產的數字本身。

指數投資人要有個觀念,指數化投資並不會保證高報酬率,而指數投資人一般也不需要跟其他人比報酬率,重點在跟隨市場拿到長期的平均報酬。只要能藉此達到財務目標且速度不輸多數人,不管這結果主要是來自薪資成長或投資報酬,我認為都一樣好,並不會主要來自投資報酬就代表高人一等,薪資和投資就只是個達成目標的工具罷了,希望投資人要用正確的心態看待薪資與投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終身手術與一年期實支實付比較

2025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2024年度家庭理財概況分享

2025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資產配置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2024 2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