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保費與理賠金額的時間價值

圖片
淺談貨幣時間價值與保險 一直以來都能聽到一種說法,定期險繳費繳到最高續保年齡時,總繳保費會比保額高,所以總繳保費比保額低的終身險商品才較划算。 這句話在客觀描述部分算是正確,但卻忽略貨幣時間價值,也就是通貨膨脹的影響與貨幣現值的概念。這導致了許多人會得出錯誤的主觀評斷「划算」這種結論。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今天25歲買了癌症一次金保額100萬,3年後真的發現癌症理賠出險100萬,和80歲的時候因癌症理賠出險100萬,你認為什麼時候出險的幫助比較大?哪個100萬比較值錢? 再來討論保費的價值,理財規劃中保險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能轉嫁阻礙資產累積的風險。若想把保障做足,勢必得從其他地方挪預算過來,這就是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可能是退休金規劃、每月房貸預算、投資等, 資金池就是這麼多,保險花得多,其他方面能用的資金就會變少,因此若規劃不良,保險可能反成為阻礙資產累積的因素之一 。 例如採用指數化投資當作65歲時的退休金規畫,今年25歲繳的保費2萬元,以指數化投資常見的6%年化報酬率估算,等於65歲時約20.6萬元的退休金。原本可以投入指數化投資的資金,拿去繳保費,保障型商品可不會給付退休金給你。這不只適用於保費,也適用於現今花掉的每一塊錢! 若以通貨膨脹率2%計算,現在2萬元可以買的物品,40年後可能價值約4.4萬元。當然若沒有把現在的現金做適當的規劃,40年後的2萬元可是買不起現在2萬元可以買到的物品的。 從貨幣時間價值看定期與終身險的保費 其實之前我許多篇文章已經有重複提到貨幣時間價值的觀念,但都是從旁輔助的功能以了解定期與終身險的比較分析,尚未以此為主題討論,此篇以隨時間作圖的方式嘗試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其背後含意。 此篇以重大傷病險與癌症一次金常見商品來做分析,年通膨率與貼現率假設為2%。關於貼現的計算可以參考 這篇 。 終身重大傷病商品因為未找到合適的不還本商品,只好用還本終身重大傷病來做分析,不然就像終身癌症一次金商品一樣我會優先選擇不還本的。定期險的部分則是一般常見的優勢商品,我也有把主約成本加進來,應會更貼近現實狀況。 1. 重大傷病險 上方左圖以男生在0歲時投保定期重大傷病險為例,每年保費在45歲之後才會快速上升到1萬元以上,然而以貨幣現值來看,55歲的保費1.84萬元才會跟現今的6140元保費差不多價值。最高續保年齡80歲時的保費5.9萬也就跟現今的...

終身與一年期意外身故失能險比較

圖片
意外身故失能險規劃重點之個人看法 除了壽險的身故保障以外,額外增加意外身故的保障 個人認為非疾病引起的外來突發事故,通常都是不可預測,突如其來打亂生活、衝擊家庭經濟與生活步調的事故,而疾病並非全都具有此突發的強烈破壞性。講白一點, 有些疾病還有讓我們準備身後事的時間,但意外身故幾乎不會是這種情況或有任何預兆 ,生活是可能一夕之間陷入困境或劇烈改變,故在壽險之外增加意外身故保障個人認為是合理選擇。 提供意外失能保障 失能造成的經濟影響極為嚴重應該已經是大眾的共識,而意外失能風險在之前失能險仍存在時,是可以被失能險轉嫁的,但如今失能險已消失,含有意外失能保障的商品反而能稍微補充一點以前失能險的保障,因此個人認為於現今的重要性更高。 一年期意外險通常保費不會隨年齡增加,這也是意外險的優勢,以低成本轉嫁大風險,在失能險消失後更該好好利用此優勢。這裡分別就意外失能一次金與扶助金討論。 意外失能一次金通常會隨失能等級打折理賠,因此建議盡量提高,個人認為至少要500萬,不過保額通常也會跟意外身故金一致,這時就要注意 有些終身意外險商品,想買到較高的意外身故金或意外失能一次金,所需的年繳保費通常會超過一萬元 ,這樣是否符合自身預算或壓縮到其他保障的預算? 意外失能扶助金有些只有一到六級失能有給付,有些七到八級失能也能給付;有些會因失能等級不同而打折,有些不會打折;有些商品每年給付,有些每月給付;保證給付或是生存才給付,除了以上這些,尚有許多細節都需要仔細確認商品條款。  意外失能扶助金在商品中時常佔了很大一部份的意外失能保障,但提供的保障是延後的而無法很有效地提供短期的協助,且貨幣時間價值會受通膨影響而遞減 ,因此在此篇分析也會用貼現的方式計算現值以更公平地比較。 是否終生都需意外身故的保障  這個問題其實壽險也一樣,一般人之所以需要壽險是因為有家庭責任,年老之後家庭責任應會降低,則壽險保額就不用像年輕時那麼高,意外身故保障照理來說也是如此。 如今因為意外身故保額通常跟意外失能一次金保額綁定,但老了不怕身故但卻怕失能 呀! 還好這主要是規劃終身意外險的人比較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終 身意外險沒什麼調整的彈性,調低保額的話就會有損失,一年期意外險則比較有彈性可以隨自己狀況做調整 ,若有體況就不建議。當然若覺得一年期意外險保費不會隨年紀增長而不做調整也行。若是終身險的話...

2024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個人看法

圖片
參考資料: 中信銀調查台灣家庭理財:易動心、愛收息、難掌握、放不下 by 商益 中信銀行的「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有許多統計資料值得參考,這篇商益的文章提供了比較細節的問題與統計分析,讓大家了解現階段台灣民眾的理財狀況,以及對退休的預期。 Q17:此題目主要調查每個人對退休前應準備或實際的退休金為多少。 若假設大部分的人60歲以上才退休,可發現 60歲以上的平均金額在1500百多萬,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的,這可能代表實際退休的人認為退休金應該要比大家認為的更高會比較適合 ,即使這題的生活所需費用已說明不包含醫療照護費用。 我們無法預知物價在退休時會因為通貨膨脹增加到哪,所以規畫退休金時,必須要有個預估的通貨膨脹率,並計算退休時我們預計準備的退休金還剩多少現值,用現在的物價去看,才會比較準確或較有感,這或許也是為什麼60歲以上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比平均還高,這問題問正在退休的人,應該也較容易得到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答案。 從個人月收入來看,月收入高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更多,這其實很符合所得替代率的概念。 一般收入高者,其支出也會較高,以獲得收入提高帶來的生活水準提升,我個人也支持這個概念, 畢竟所得、投資獲利都是為了要讓生活變好,而不是只有資產數字變大的功能 。但是收入高者退休時若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要準備的退休金也勢必更多。 從工作產業來看,醫療保健產業者預期準備較高的退休金,不管是從平均金額還是2500萬元以上的比例來看,個人猜測可能是因為薪資收入較高,導致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需要較多的退休金。 Q14:上圖為調查退休後的預估與實際每月生活費。 同樣的,30-59歲退休的人應該沒有60歲以上的多,故60歲以上的數據應該也會較符合實際退休情況,畢竟退休時間也比較近或已退休。從調查可發現60歲以上回答的生活費明顯較其他年齡層高,這也反映出 較年輕的民眾預估的退休金即使在同一年的物價水準下,可能仍略嫌不足,更不用說他們物價上漲到退休的時間還有好幾十年 。 個人月收入方面很一致地跟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預估或實際花費成正相關,月收入越高,若要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退休後也需要更高的每月生活費支撐其生活水準。從調查中也有發現個人月收入較低者有較多人不清楚自己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預估需要多少,而收入越高會越清楚,顯示個人理財能力可能跟收入有正相關性。 工作產業的數據中可...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指數化投資–長期報酬Part5

圖片
每個時期皆有當時投資人最看好的公司 參考資料: Why Technology is not a bubble    by 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oldman Sachs也有許多研究能夠支持指數化投資是有根據的。上面這篇是在2018疫情前撰寫的文章,裡面正好有些很有意思的數據,在這篇整理出來給讀者們參考。 上面兩張分別為美國及歐洲股市中佔比最大的類別,它們常常都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但尤其在美國,仍會有轉換,最大類別佔比也有越來越低的趨勢。 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人對科技股具有更強的信心,相信日後幾十年間的世界都會是科技股主宰,更遑論近幾年才開始投資的社會新鮮人,他們的人生大半的資訊接收都被科技股佔滿。但是看著上面的圖,試問我們是否有能力預測科技股仍會在未來持續帶來高報酬?何時會碰到佔比最大類別的轉換,又如何判斷此次下跌是否真的是轉換時間已到? 上方的圖可以看到各個年代市值佔比最大的公司,不同時代都有其不同的背景與原因造成這些公司市值最高,但看看早期大家都看好的公司(故市值最高),現在在市值排行中排第幾呢? 近年許多投資人看好的Magnificent 7,大部分的人也都認為未來的十幾二十年他們帶來的科技進步會對世界造成巨大改變,但20年甚至10年後 會有幾個持續維持住市值佔比 或創造高於S&P500的報酬? 當然我承認一定有人看得準,知道哪間公司且於哪個時期會持續創造超額報酬,或更早精準預測哪間新公司會像Tesla, NVIDIA一樣帶來更可觀的報酬,但我並不認為我是那麼厲害的人,且事實上大部分的投資人恐怕都非此類人,因此我選擇指數化投資,盡量分散買入各個公司,長期來看不錯失任何機會,也能使投資人走得更遠。

2024 9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圖片
成人罐頭保單規劃比新生兒更多樣化,舉凡家庭責任、職業薪水、既有保單、資產多寡等,這些都會影響 規劃 ,不過其實都可以從罐頭保單出發做修改或增減。 現階段實支實付採損害填補原則,也有些實支商品已開放給已有實支的保戶購買。若保戶已有正本實支,新買的當然就是採差額理賠。若保戶已有的是副本實支,目前較普遍的看法是因為損害填補原則不溯及既往,以往購買的副本實支仍可與現在買的正本實支一起理賠而不只限於差額理賠,但實際理賠方式會遇到什麼困難或執行方法仍有待確認,所以目前個人是建議以前買的實支正副本額度總和偏低的保戶再考慮這種作法。 這篇仍以 保險松鼠快易懂 所整理的罐頭保單加上個人想法而整理出一些成人罐頭保單規劃,以25歲男為例,給沒什麼想法的讀者當作個出發點思考自己適合的規劃。 整體規劃方向分以下幾點: 實支實付 目前已沒有特別突出的商品,可比較實支的保障與保費差異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只是仍建議把額度拉到最高,因為要把額度提高已不像以前可以用副本實支那麼簡單,損害填補原則下第二個實支開始就會有保險槓桿變低的問題,個人是覺得若原本額度沒有過低,可等到其他保障都補齊之後再來考慮。 癌症、重大傷病一次金 在單實支規劃下,癌症與重大傷病一次金額度確實需要更多才能提供跟以前雙實支環境時相近的保障,在額度提高的情況下,選擇費率友善的商品 規劃 更顯得重要。重大傷病一次金也能些微彌補疾病失能的保障,只是效果有限。 意外失能 以前有失能險可以 規劃 時,疾病與意外失能都能受到保障,不需要特別 規劃 意外失能,但現今無疾病失能商品,只能從旁用意外失能商品加強部分的失能保障。個人很看中失能這塊,畢竟失能算是對經濟影響最大的風險。這其中要特別注意失能一次金與扶助金的額度仍需足夠,才能真正轉嫁意外失能風險,個人是參照以前失能險的規劃,一次金目標500萬,扶助金目標每月3萬以上。通常意外失能保費不會隨年紀增長,故一開始就拉高額度的效益算是很高了,個人寧願把有限的額度拿來提高意外失能而不是意外實支、日額等保額,較符合保大不保小的觀念,預算夠都提高當然也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目前意外險幾乎都不保證續保,若被斷保就得馬上找下個商品補齊保障。 長照險 因為現在沒有失能險了,有預算可以考慮 規劃 ,但需要充分了解條款及理賠條件,個人目前尚未研究徹底,大概對於此商品還沒什麼動力吧。  範例一:台新+遠雄 目前台...

2024 9月新生兒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圖片
雖然才剛開始研究保險2年,但仍覺得這幾年商品變化速度真的不是普通的快,失能險改革、實支實付損害填補、甚至舊的便宜商品下架變成新的貴的商品保障還比較差等現象,越來越覺得許多保險真的不是保越多越好了,因為其保險槓桿或轉嫁風險能力已經沒那麼吸引人,不如加速自己的資產累積早點成為能風險自留的那個人,資產累積的重要性在現今保險環境更顯得重要。 回到新生兒保險,以下仍是參考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新生兒罐頭保單,再根據自己的看法修改後的一些規畫方式,當然也可以隨自己的看法及實際預算調整各項保額及商品,想傳達的重點只是保障規劃的概念。 因為快樂童年3已停售,以下規劃都會加上新十全兒童來提高重大燒燙傷保障。意外失能若各家有適合商品都建議規劃最高保額,之前聽到的投保規則是同業不能超過500萬,雖然個人認為當然是越高越好,在規劃時請再跟業務員確認投保規則。 以前有雙實支能規劃時較不用擔心住院但其餘花費不高的情況,兩張實支的轉換日額足以轉嫁大部分住院花費,但現今只有單實支可以規劃的時候,個人選擇把NIR考慮進來,主要補住院日額的不足,額度當然可以隨預算調整。 範例一:富邦+全球+遠雄 富邦的實支雖然有每年總限額限制,但整體額度仍是現今最高的,故仍可考慮規劃。此範例主旨是把各家強項都利用到,因為遠雄已有360萬癌症一次金額度,全球主要就利用其重大傷病險的優勢。因為有三家主約成本且整體額度都偏高,故總保費在3萬元附近。 全球重大傷病XDE我會盡量拉高,因為在沒有失能險的情況下,重大傷病險也能轉嫁部分的失能風險,雖然效果沒有失能險那麼好了,當然重大傷病險同時也對長期且需積極治療的癌症有保障,在沒辦法規劃雙實支及失能險的現今環境都建議盡量拉高來補足沒有第二實支的風險。 範例二:富邦+全球 這份規劃是範例一的簡化版,在全球XCF推出之後終於能在全球同時規劃重大傷病與癌症一次金了。XCF費率當然沒辦法跟CJ2比,但也因為特定癌症額外給付,導致其費率也比RQ1高一些,且第一年也不會賠滿保額,需要特別注意。整體規劃要再更便宜可以朝重大傷病及NIR額度降低著手。 範例三:新光+全球 新光實支在這時候脫穎而出的原因很顯然,在各個實支保額限縮、皆有門診手術限制、又有許多家有每年總限額限制、費率也不會太高、主約成本不貴、且能順便規劃癌症一次金的情況下,U1就變成相對建議規劃的實支。國泰CV2其實也類似U1,只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