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債券配置–Part1

圖片
債券的基本觀念 關於債券的基本觀念請見綠角、市場先生的文章如下,這裡就不贅述,若讀者仍不知道票面利率和到期殖利率的差別,請花點時間閱讀。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7/06/yield.html https://rich01.com/what-is-bonds/ 我自己目前比較會配置的債券是美國公債ETF。我自己對美國公債的看法如下,美國公債可以視為固定收益配置,也可當作股市的避險配置,因為美國公債與股市漲跌的長期相關性低,有時甚至是負相關,因此可當作在股市下跌或長期熊市時的定心丸,作用大概有以下兩個: 持續提供較不受股市影響的配息幫我們度過難熬的熊市。 減輕因股市下跌而造成的資產下跌幅度,降低股市的曝險,使我們較不容易因為暴跌而無法長期持有股市拿到股市預期的長期報酬。 債券配置在低利率及高利率環境的角色 Reference: Vanguard, The role of bonds in a low-yield environment 對於債券的誤解時常出現在低利率環境,人們覺得利率低時,債券價格提高,到期殖利率過低,對資產增加沒有太大效果,因此沒必要配置,只需要配置股票即可。 然而,Vanguard在此篇文章中明確指出 債券的主要角色不在於提供高報酬,而是在於股市下跌時為資產下跌提供緩衝作用,也就是分散風險。 從下圖可以看到在從90年代末到現今的金融環境,股票和美國公債的3年滾動相關性都維持在負的,注意是3-year rolling correlation而非短期幾個月或一兩年。 Vanguard對於此負相關趨勢的解釋: 目前的貨幣政策為 經濟成長率低時利率會下降來避免進入經濟衰退,經濟成長率高時利率會上升來避免過快的通貨膨脹 ,只要貨幣政策維持此種趨勢,也就是 經濟成長和利率通常皆往同個方向移動,股票和債券的相關性就會趨向負相關 。此說法背後的假設當然就是利率降低時,債券價格通常會升高,因為舊時發行的票面利率相對定存利率較高,需求上升造成價格提高;而利率提升時,根據相反的原因,債券價格通常會下降。 近幾年Fed迅速提升利率導致股債齊跌,債券保護資產的效果大打折扣,導致債券無用的聲音逐漸出現,Vanguard也提出幾個一般人常忽略的地方解釋債券在高利率環境仍有其資產配置的功能。 首先如Figu

還本型重大傷病與一年期重大傷病險比較–Part2

圖片
最近在Dcard看到驚為天人的富邦終身重大傷病SWV1保額120萬的規劃,看來許多人仍沒意識到貨幣時間價值及自己的資產永遠是最好的保障等概念,為了讓計算更簡化使此觀念更容易理解,這篇我就先把貨幣時間價值如通膨、貼現等概念放在一旁,單純講差額理財及資產累積的過程,並以圖表的方式呈現,希望能讓讀者更有概念在資產累積的過程中定期險可以怎麼配合。 此處以23歲女為例,以下為保障及各個假設。 *注意SWV1對於慢性精神病只理賠「保險金額 x 0.2 倍」、「總繳保費 x 1.06 倍」取最大值 首先來看保費跟年齡的趨勢,上面兩張圖為各年齡保費及累積總繳保費的比較,SWV1每年繳費大概4萬,DCE+XDE組合要到70歲才會達到此保費等級,而累積總繳保費也是剛好到70歲才會和SWV1的總繳保費打平。 上面兩張圖是用終身與定期險的每年保費差額投入定存或投資,投入時間只有前20年因為終身險繳費期間就是20年,之後就不再投入任其複利增長。若是把差額放在風險最低的1%利率定存,在20年後就有約70萬,這筆錢就是以自己的資產保障自己的概念,不需要經過保險公司同意才能拿到的一筆錢,一樣可以在重大傷病,或是其他風險發生時「自己賠自己」, 能自己擁有這筆錢的優點正是不管先發生的風險是重大傷病還是其他疾病或意外,這筆錢皆可自行運用,不用看條款是否符合 ,不用看是否符合核發重大傷病卡或註記的標準等。 若把這20年的差額投入年化投資報酬率2%的標的,可在20年後累積到77.5萬。若要累積到100萬也就是DCE 20萬加上這筆100萬資產等於原本重大傷病保額120萬,也只要持續繳費到55歲,這時DCE+XDE的總保費(DCE應已不需繳費)為2萬元,若23歲時就可以繳4萬元保費,55歲應該還不至於繳不出2萬元保費,若這時停繳XDE,仍有共120萬元的保障在重大傷病風險發生時作運用,而其中DCE 20萬保障會持續至85歲,另外還有100萬是在自己的掌控中可自行運用,絕對比放在保險公司那邊期待它賠出來還有價值得多。 放在保險公司的錢也就是保額並不會隨著時間增加,然而放在定存或投資標的的錢仍會隨著時間增加抵消部分通貨膨脹,這是兩者保障根本上的不同。 或許有人會覺得20年後仍要持續繳保費才能維持重大傷病保障,繳的保費加上投入定存或投資的錢在20年後就已經比SWV1總繳保費高了,若沒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或通貨膨脹就是如

門診實支保險規劃分析–HSNC vs. HX-40

圖片
在台壽HNRC停售後,門診實支額度變成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人會質疑保大不保小,通常門診手術花費不大,應該以住院實支額度為主,但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現階段就已能看出很多手術不需要住院也可執行,且花費也達上萬元,若再加上自費耗材等雜費,也是筆不小的開銷。日後門診手術技術進步多快應該沒人能預測,因此若有人重視門診手術額度,且住院額度也已足夠,未雨綢繆提高門診手術額度,應也不能說他牴觸保大不保小的觀念。 現階段實支實付只有台新與富邦有較高的門診實支額度,這裡從HX與HSN選擇保障相近的計畫別做保費的比較,須注意HX為自然費率,HSN及HSM皆為可調式平準費率。之所以不用HSM比較是因為其保費較高,就算是給新生兒規劃也是佔了一般人規畫預算的一半以上,因為一般新生兒規劃2萬出頭即可有雙實支、重大傷病、癌症一次金各100萬及意外險等保障,而通常成人規劃可抓年齡*1000為未包括失能險的總保費,HSM也會佔據總預算的一半以上,整體規劃上限制較多。 以下為HX 計畫40與HSNC保障的比較,因為HSNC只有保障到74歲,故只比較保費到74歲。 簡單來說,若重視門診額度可考慮HX,但若重視門診手術範圍不要受限則可考慮HSNC。 兩種限制個人覺得較難比較,例如HSNC可能大部分門診手術皆可理賠,但額度未必就足夠,且也有自負額及門診手術給付次數限制12次;但若門診手術不在HX條款內,HX也不會理賠。兩者的住院額度只有在HSNC手術比例400%的時候才相近,其他則要看乘上手術比例後限額是否大於實際住院手術費,HX則無乘比例問題。若覺得74歲後仍需實支實付保障,則建議選HX,若能接受保費更高且80歲滿期,則HSM也可考慮。 接下來是保費的分析,此部分總繳保費與貼現後總繳保費皆有呈現,若對於貨幣時間價值有概念的人,應會了解今年繳的1萬元保費和20年後繳的1萬元保費的差別,此差別主要也是來自於通貨膨脹,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更值錢,詳細說明可參考 此篇文章 。下面會假設通膨率2%為貼現率做貼現後總繳保費之計算。 HSNC總繳保費從0-45歲皆在50萬出頭,但若今年0歲與今年35歲開始投保,總繳保費以今年的現值來看會隨年齡越來越高,部分原因是因為平準費率設計,老年原本因風險更高要繳的更高保費被提前到年輕的時候繳,現值當然較高。 而HX計畫40因為自然費率設計,總繳保費會隨年齡增加減少,但貼現後總繳保費則相對

Max理財筆記FB粉絲團開張

我剛開了一個FB粉絲團,若網誌有新PO文也會在粉絲團PO文提醒大家,效果大概會比Follow it好一些,也方便各位與我互動。 以下為FB粉絲團連結,我也有放在網誌左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追蹤互動。 Max理財筆記FB粉絲團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股票配置選擇台灣、美國或全球?

圖片
我時常在PTT及Dcard的海外投資板及理財/股票板看到有人提問,股票資產應該要投資台灣、美國、還是分散到全球比較好?會考慮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以下列出我可以想得到的原因,其中舉出的ETF都很容易查得到是在投資什麼指數,我就不贅述了。 集中或達到近鄉偏誤(home bias)程度地投資台灣0050/006208或00631L/00675L 生活在台灣,對台灣的經濟長期發展有信心,若台灣發生什麼嚴重的事情使報酬長期低落,想藉由其他國外資產過好生活也未必做得到,類似與台灣共存亡的概念。 投資台灣市場不需要承擔太多匯率風險。 對於台灣產業較熟悉,投資自己熟悉的標的本來就是相對正確的選擇。 集中投資美國股市如VOO/IVV或VTI 首先我個人認為投資標普500指數的SPY/VOO/IVV和投資VTI的結果差異不大,因為標普500大概就佔了美國全市場的80%市值,這部分我認同 市場先生的見解 ,從下圖這20年的資料來看走勢幾乎一致,年化投資報酬率也只差了0.3%,沒什麼計較的必要。 有些人認為投資就是要選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因為它最不可能發生重大風險,或是它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軟硬體實力,最完善的金融制度及市場、最健全的產業,且大部分美國大企業在全世界都有營收,投資美國已經間接投資全世界經濟。 沒必要再分散投資其他國家,也沒有需要分散風險的必要性,分散到其他地方如全世界,反而還會投資到自己可能覺得風險比較大的國家,如有人不喜歡中國,有人不喜歡新興市場等。 若美國市場碰到股市崩盤,全世界其他地方整體來看也未必會比較好,如第二、三張圖比較SPY和VEU,兩者算是投資美國及非美國的大型股ETF,可看到金融海嘯過後美國的報酬明顯較好,且經濟衰退如2008金融海嘯、2020新冠肺炎疫情、2022通貨膨脹進入升息循環,美股下跌時全世界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沒有顯著分散風險的效果。 我目前對指數化投資的理解,它並不一定要分散投資全世界才叫指數化投資,取得市場平均報酬可能才是比較重要的核心觀念。三年前我剛開始進行指數化投資,我也只投入IVV,在接觸英股後改成投入累積型的CSPX,直到今年我才慢慢能接受分散投資全世界股票市場的觀念,以下也藉由上面提出的原因提出我的看法。 過度曝險台灣 生活在台灣,對台灣的經濟長期發展有信心,若台灣發生什麼嚴重的事情使報酬長期低落,想藉由其他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