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保險

        在 緊急預備金 存夠,建立起基本的財務防護網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準備為可能對財務造成破壞的大風險規劃保險。這篇整理了我之前的文章給大家參考我對保險的理解,以及實際商品的分析,我也簡單分享對於各險種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第三步:保險規劃 1. 保險的目的:以最低成本轉嫁資產累積的風險。若沒有規劃保險,很可能讓資產累積因為一些風險而功虧一簣。 保險在資產累積中扮演的角色–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 保險之於資產累積–由理財角度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的差別   定期險規劃如何幫助資產累積–實例分析 2. 通貨膨脹對於保險規劃的影響:定期險較有利於通貨膨脹的環境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2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3  3. 保險商品規劃與分析         我本身也是從去年中才開始替家人、小孩和自己規劃保險,也是在閱讀了小資YP的一年投資五分鐘後才認識到保險在理財的重要地位,直到現在還是在持續學習,我推薦願意自己做功課的人到PTT保險板看看松鼠大的置底文章、搜尋Apin大版上文章整理、Finfo保險學習指南、保險松鼠快易懂的網站、松鼠大在商益網站寫的文章、松鼠大FB粉絲團,能認真看完這些就能對保險規劃邏輯有基本的認識,剩下的就是要自己去看商品條款、各家保險公司的商品及強項、甚至到保險公司自己的營運狀況、申訴率等。新手規劃保險仍建議從保險松鼠快易懂的成人罐頭保單和新生兒罐頭保單出發,依照自己的需求稍做調整即可。以下是我自己這一年來研究保險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癌症一次金         因為現在許多癌症療法推陳出新,傳統防癌險保障每次治療癌症相關的手術、化療及住院等治療費用已未必能跟上醫療進步的速度,此現象突顯出在確診癌症時盡早拿到一筆足夠的癌症一次金的重要性。此金額能夠自行運用在醫生推薦的療法,不管是新的標靶治療、免疫療法還是舊的化療、放射性治療,都可依自己的病況及此筆預算選擇,不用擔心選擇此療法保險公司是否會理賠,也未必賠得夠,導致杯水車薪。通常建議規劃100萬或以上,只是現今許多癌症一次金商品保額常受限於100萬,若要更多保額就得考慮多家投保。關於癌症的醫療現況及部分商品規劃可參考此篇 Part1 和此篇 Part2 。 重大傷病一次金         首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緊急預備金

          延續上一篇的概念,在掌握 收入與支出 之後,才有可能開始儲蓄,以至於理財。而理財的「 目標」可說是最重要的關鍵,我們應該 以理財目標決定資金的去處 ,若能以這句話為主軸做理財規劃,將能幫你更有效率地做財務決策。 第二步:緊急備用金           理財最基本的目標,是先讓自己不會處於毫無能力承受稍微大一點的經濟風險,像是工作突然被放無薪假或裁員、家人突然生病要請長假照顧等,也就是在意料之外的經濟風險發生時,有足夠的緊急備用金,讓急需用錢時不會荷包見底,也能讓自己在平常生活時心裡覺得踏實,沒有後顧之憂地往下個理財目標前進。           緊急備用金的重要性絕對值得我們列為第一個理財目標,存到足夠讓我們承擔一些經濟風險的金額,而這個金額對於每個人或每個家庭而言不盡相同,可由幾個面向思考: 1. 半年到兩年的生活費或收入           若是從支出角度考量,以基本生活水準為標準訂立目標,可能包括基本的食、衣、住、行、育及一部份的娛樂等各方面的生活支出。若是從收入的角度出發,則可視為薪資仍持續領取一段時間。要存半年或更長則可視個人情況而定,例如,若工作收入不穩定或單薪家庭,則應存到較久的生活費或收入。通常收入會比支出還高,所以以生活費或以收入為緊急備用金金額目標,可參考自己或家人的生活模式,保守一點則以收入為主,若生活開銷較一般家庭低則可以支出為主,如我自己就是以一年家庭生活費為標準。 2. 以自己或整個家庭的情況衡量緊急備用金           單身者自由度較高,就算碰裁員,也能馬上重整心態開始找下一份工作,工作的限制也不大,甚至可以為了下份工作搬家,轉換成本較低。若是單薪家庭,或有小孩,還得考慮小孩感受及學區,家人是否接受環境或生活模式轉換,轉換成本較高,也導致找到下份工作的時間可能延長,此時就得預留充足的緊急預備金應對,金額可能會需要一年以上的生活費或收入。其它風險像是自己或家人遭遇意外或疾病時,是否能讓生活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有人說保險就是用在這時候,但也請記得,並不是所有風險都能用保險商品轉嫁,且保險也是需要成本的,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3. 存緊急預備金的工具           時常在逛論壇時看到有人PO文請教理財規劃,洋洋灑灑列出自己的收入、支出、股票投資、保險等項目,活存或定存卻只有少少的幾萬到十幾萬,試想若經濟突然

個人理財觀念分享–收入和支出

        其實我也是去年年中才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及家庭的財務狀況,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去年初才剛買房,把大部分的積蓄都花在頭期款,不免俗的也受到家人的金錢援助,非常感謝我和老婆的原生家庭有這個能力,才能讓我們在新竹有個還算滿意的小窩。大家也知道去年初房價差不多就是最高點的時候,對於只有我一個人在賺錢的家庭而言,若再不認真理財,隨便一個風險就很可能讓老婆小孩陷入經濟困境,不可不慎。         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從市場先生的部落格接觸指數化投資,但都只有買少少的IVV,對其他的財務狀況沒什麼概念,可能是年紀到了就會開始警覺吧!畢竟退休金越早規畫複利效果越好。在蒐集理財資料的同時看到不少人推薦《一年投資5分鐘》,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也非常適合理財入門的新手閱讀,目前算是啟蒙我理財觀念的一本很重要的書,我覺得我在這裡講再多都不如各位自己去看這本書來得有用,以下也只是就我自己的理財概念做個分享,可能會有些地方跟這本書不同,那也許只是我個人的心得或只適合我的情況,各位可自行斟酌參考。 第一步:掌握收入和支出         收入和支出是理財的根本,有餘裕才能有儲蓄、有本金投資、能規劃可行的理財目標、日後才有退休金等。不過要掌握到多精細可以看每個人的個性。我個人其實有嘗試過算到每一塊錢都不能少的地步,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這不是我在行的,而且我自己也不是個愛花錢的人,頂多有時候想吃點好吃的而已,我想也不用對自己太嚴格,但若正在閱讀的你不知道為什麼每個月都是月光族,我建議還是先嘗試精確地記錄幾個月到一年吧!         我是可以每天早餐100元內、中午吃麵店、晚上吃自助餐解決一天的人,不太在意車開得多好,基本的CRV方便載小孩空間大就已經滿足了,手錶永遠戴便宜的電子錶,手機四五年換一支,筆電最近也才換掉用了9年的筆電。因為平常有公司手機提供網路,我私人的手機網路就用1GB費率199元。當然這也取決於你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在做理財時務必也要考慮現實面,執行起來會不會不可行?最後也要記得「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若收入上下起伏大,千萬不要輕易在收入高時就隨意揮霍,反而是要想到為以後收入有可能減少時留點退路。         我們家習慣每個月底記錄各個銀行帳戶剩餘的錢,在開始投資ETF後也會記錄ETF投入多少本金,最後記錄負債也就是房貸還剩多少。因為收入就只有我的薪資比

從歷年醫療保健支出看理財與保險

圖片
          最近看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發覺有許多數據值得探討,其中就有包括歷年來消費支出與醫療保健支出的資料,非常適合用於自身理財與保險規劃之參考。以下分享自己整理的數據及心得。 注意事項: 1. 資料來源為「平均每戶家庭收支 - 按經濟戶長年齡組別分」,網址如下: https://www.stat.gov.tw/News_Content.aspx?n=3911&s=227812 2. 我尚未看到有直接整理歷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檔案,故只能從每一年平均每戶家庭收支與平均每戶人數推估平均每人的消費支出。所以我是手動把每年的數據都整理在同一份檔案作圖分析,得到歷年每人支出趨勢。         從原始資料來看,平均每年每戶家庭消費支出有包括食、衣、住、醫療保健、行、教育等各個層面,故我直接把總消費支出與醫療保健支出獨立出來,再除以平均每戶家庭人數,得到平均每年每人消費支出及平均每年每人醫療保健支出。         計算理論通膨時,每人消費支出是用第一個點當起始點看多少%的通膨率最貼近實際數據,取個大概的數值。每人醫療保健支出則是用第二個點當起始點,因為第一個點有點過低,會造成較大的誤差。         可以看到每人消費支出其實貼近3%通膨率,而每人醫療保健支出則貼近4.5%通膨率,所以平時才會聽到醫療支出占消費支出越來越高的資訊。4.5%也比我之前分析的預估數值2%要大得多,在做長遠的財務規劃或退休規劃時,可能有必要考慮這些歷史數據,提醒自己若不做好理財,存下來的現金將會被通膨漸漸侵蝕導致實質購買力下降,尤其是在醫療支出方面。         2 %和4.5%的通膨率差距有多可怕呢?這裡以終身手術險為例子,假設某人於2000年前幾年購買此商品,其中某項手術理賠為定額10萬元。此人於2000年時進行某像手術實際花費為5萬元,多年後於2020年又進行同個手術,若通膨率為之前假設的2%,則將花費7.4萬元,若通膨率為這20年來的實際數據所示,則可能來到12萬元左右,定額理賠金10萬元已經不夠轉嫁此項手術花費,更不用說若是在40年後或60年後的老年時期,轉嫁風險的效果已經所剩無幾。         不只終身手術險的定額設計無法對抗通膨,實支實付也會有限額,老年時期同樣有可能無法完全轉嫁醫療花費,但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終身險須在前20或30年繳完保費,而一

全球PHB或DCE當主約對資產累積之影響

圖片
        全球實支XHB是目前門診手術少數較少限制的實支,尤其在台壽於2023/6/30停售HNRC後其重要性更高,然而全球的主約成本跟其它公司相比其實不低。此篇主要目的為把目前常見拿來當主約的PHB與DCE保費差距對資產累積的影響呈現給大家看,一個月幾百塊的差距,也就是一年幾千塊的差距,是否真微不足道?各位可以用定量的角度評斷,只有定性的描述可能仍不夠客觀。         以下為兩者保障的細節,PHB更多分析請見 保險松鼠快易懂 ,注意其75歲後並非提供一般的實支實付保障,保障跟XHB比也是遠遠不足。 PHB         保額1000元時(此為50歲以下最低保額),75歲後實支實付內容為住院手術及雜費合計每次最高20萬,手術限227/3343,其餘保障皆為定額或住院日額,住院日額75歲後最高為75歲前1-30日的3倍。更重要的是別忘了還有累計給付總金額為360萬(保額3600倍)。 DCE           重大傷病一次金保障持續至85歲,相對於PHB為全球較便宜之主約。 比較假設如下: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分析,用PHB當主約的人主要目的為75歲之後的實支,故我們可以看看到75歲時用DCE當主約的人若把繳費年期30年的保費和PHB的 差額 都拿去投資,30年後就不再投入任其複利增長,75歲時資產會相差多少。         另一個角度為,PHB號稱保障終身,但有總限額,此例子為360萬,若直接把PHB的保費投資後至75歲是否較划算,此即為PHB本身的機會成本。           可以看到即使是每個月差幾百塊,年繳保費差一萬出頭,75歲時資產的差距可能為100萬,不要小看每個月幾百塊的價值,50年或70年過後就會差很多,更遑論每個月幾百塊也可以拿來補足其他必要保障像失能、定期壽險、意外險等,把保障做得更足。           各位也可以想想75歲之後我們能承受多少手術,住院幾天拿到總限額的360萬,更不用說到時雜費20萬是今天的10萬不到的價值,且限227/3343,理賠幫助有多大?真的理賠得到嗎?複利影響在小孩身上更是明顯,我想小孩寧願75歲時有手上的200多萬,而不是保險公司提供的PHB。這個機會成本並非微不足道,年化投資報酬率3%也僅僅是稍微打敗通膨的數字,各位可以自行衡量是否容易。           PHB保費直接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