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5上半年度家庭理財狀況分享

圖片
2025年過了一半,來稍微回顧一下這半年來的投資情形與資產狀況。 這半年的重點大概有美國關稅政策變動劇烈、台股跌停與漲停、台幣升值,剛好也考驗了投資組合承受這些波動的能力。 目前的投資配置如下圖,左上方表格為目標比例,其實維持得還算接近。 如前幾篇所說,我每個月投入時都會看一下配置比例,領到薪水後就馬上投入偏離最多的標的,並不會去想這個標的今年是漲還是跌。 目前這個做法尚可滿足配置比例的平衡,當然隨著投入越多,越可能無法只藉由投入來達到目標比例,就再繼續努力看什麼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了。 今年也因為所得稅率已經被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排除在外,故對我而言00675L省股息稅的優點已不足夠讓我選擇槓桿ETF,我就開始配置006208,但仍算在台股配置比例內。我也只保留00675L在配置內,日後應該不太會去動它了。 006208只要借券有借出,就很有可能可以省下股息稅,這在今年 稅務分享 的文章也有提到,目前已用最低利率盡量維持借出狀態,等明年報稅時會再跟大家分享實際稅務情況。 我這次也有計算投資報酬的情況於上方表格,ROI、IRR等計算方式可參考 這篇 。報酬率皆用台幣計算,故匯率變化也有考量在報酬率內。 2025 ROI代表只看2025年投入的本金與這些本金今年的損益情形。2022-2025 ROI則代表我整個投資週期的ROI。 2025 IRR同樣代表只看2025年的投入現金流與最後這些現金流所購買的標的在年中時的總現值計算MWRR。2022-2025 IRR代表整個投資週期的IRR。 2025前投資於2025之報酬率(ROI)的意思是指2024年底的投資標的市值,到了2025年中減少了–8.5%,不考慮2025年投入的標的與它們的最後市值,這也能更好地與投資組合於2025整體的理論報酬率比較。 今年上半年大概呈現V字形,故2025 ROI與IRR的結果會被投入時間與當下投入的金額顯著影響,而今年匯率也大概影響了我的資產報酬達8%,如下圖所示。整體投資時間的ROI與IRR當然跟2024年底比起來下降許多,但也仍在我能接受的範圍。 我是用 YP-Finance 計算投資組合的理論報酬率,只要選擇單筆投入、股息再投入,再選定對應的日期,就能看到自己投資組合的理論報酬率,台幣美金計價都可以計算。 可以看到上圖台幣計價總報酬率為–7.76%,與我計算的–8.5%差距不大,誤差可...

台灣家庭財富成長與分配之個人看法分享

圖片
雖然之前在年度財務回顧時有稍微分析台灣家庭財富的成長趨勢,但有鑑於這個主題有許多面向可以探討,這次就把它獨立寫一篇並整理起來。 參考資料: 國富統計報告 家庭部門平均每戶淨值成長 主計處每年都會公布國富統計,有家庭部門平均每戶淨值可參考,我們可藉由此資料了解平均每戶淨值的平均每年成長率,也能比較自己家庭的淨資產成長是否有跟上此成長率。若有跟上平均每年成長速度,再加上通常這種平均每戶淨值屬於右偏分佈,則代表至少有跟上整體的資產成長速度,不至於落後平均。 上圖為我自己用每一年的平均每戶淨值作圖,並用虛線估計平均每戶淨值的成長速度,從2010到2023年,平均而言每年成長4.7%。 若讀者已經成家立業,這代表若我們每年淨資產沒有成長達4.7%,就可能會落後台灣整體家庭的成長,我們平常在做的理財與投資規劃,甚至買自住房,都應該要能幫助我們達到此每年成長速度,若長期平均而言沒有達到,這可能代表我們的理財規劃有些問題需要被檢視。 家庭財富分配 上圖為110年台灣家庭財富分配,有很有用的資訊如十分位數與四分位數,當然也有最基本的平均數。 這裡也可以清楚看到家庭財富分配的右偏分布現象,其實很像少數股票帶來極高報酬的右偏分布。這就會導致平均數大於中位數,若右偏分布越嚴重,則平均數離中位數會越遠。這裡可以看到平均數幾乎是中位數的兩倍,根據十分位數的位置,中間差了至少20%的戶數。 根據國富統計報告,家庭財富中房屋與土地定義為: 房屋:家庭部門房屋採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之「房屋稅籍檔」為基礎,以建造工程價值評定。 土地:運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土地財產檔」及「營利事業及扣繳單位統一編號(BAN)檔」按部門別分類,並以公告現值計價。 故與一般房地產的售價其實有不小差距,比較難判斷自己是不是有達到平均每戶淨值,但仍可以從其平均每年成長率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跟上整體的成長。 民國80年與11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 參考資料: 以大數據重行編製家庭財富分配統計 最近找到一份月刊整理得不錯,以下引用一些裡面的表格加上一些個人想法來分享給大家。 這三十年來平均數變動率高於中位數,顯示了右偏分佈很可能日趨嚴重,這也會跟下面討論到的吉尼係數有關。 在資產占比方面,民國80年時其實在房地產占比比民國110年時高了許多,可見當時每戶家庭平均起來資產大宗就是房地產。 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的占比則從民國80年的38....

113年度綜所稅申報心得–股利所得對綜所稅之影響

圖片
會開始研究股利所得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為我可能今年就會到20%稅率,先開始研究以安排未來的投資計劃是我的習慣。畢竟投資本來就會有風險以及相對應的成本,這些都掌握到,投資計畫才能走得長久。 也因為20%稅率的緣故,再繼續用00675L以避開股利所得的意義也已不大。更確切的說,要藉由00675L達到的目的已不足以抵銷其本身的缺點如偏離指數等。但我也不打算賣掉以前的00675L,只會藉由新投入的資金配置006208,但仍維持台股配置比例在原本設定的26.7%。 綜合所得稅申報圖解 Reference:  財政部粉絲專業 首先來複習綜合所得稅的應繳稅額計算方式,大部分一般人常搞混的地方在去年 這篇 已經介紹過。這次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跟股利所得有關的,也就是可抵減稅額。 可抵減稅額跟扣繳稅額是不同的,扣繳稅額預先扣繳的稅款,來自薪資、獎金等地預先扣繳稅款,因為已經先繳了當然要扣掉。 可抵減稅額則沒有預先扣繳,如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是從應納稅額直接扣除。 因此若完全沒有薪資所得(無扣繳稅額),只有股利所得,扣除完股利所得之可抵減稅額後的應繳稅額若是負的,表示是真的能退稅,而 不僅僅是退回先前多繳的扣繳稅額,這裡的「退稅」指的是應繳稅額為負,且排除扣繳稅額的影響 ,這是許多人沒有分清楚的地方。 股利或盈餘所得(54C) 一般現金股利中有許多組成類別,跟綜合所得稅的可抵減稅額有關的就是54C股利或盈餘所得。一般人可採用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稅率若沒有在30%或以上就不需要採用單一稅率28%分開計稅。 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時,可按全戶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可抵減稅金額以8萬元為限 。 這時可以往回看,可抵減稅額是在用所得淨額算出應納稅額後,再扣除可抵減稅額,同時也會一起扣掉扣繳稅額(預先扣繳稅款),所以有三個重點: 雖然54C的可抵減稅額多寡不會影響所得稅率,但54C本身在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計算時,仍會影響所得稅率。 54C的可抵減稅額和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的計算時機點不同 ,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等是在計算所得淨額時就扣除,會直接影響所得稅率,但54C的可抵減稅額則是最後從應納稅額中扣除。 54C較高時,不論是導致所得稅率進到20%級距,還是高到需要採用28%分開計稅,今年都會影響特別扣除額裡的 長期照顧及房租支出特別扣除額 。幼兒學前特別扣...

薪資所得成長趨勢分析–以新竹為例

圖片
在新竹當工程師也好幾年了,其實很好奇我們在附近鄰居中是否能擁有相似的生活水準,畢竟都生活在同個區域,也希望盡量不要落後平均,因此我找了綜合所得稅的資料來跟所謂的「平均」比較,看看與本身的薪資所得差距有多大。 本篇當然不會揭露我的個人資訊,主要只是想用最高標準來判斷是否有跟得上這些層級人們的平均,若讀者有興趣也可自行上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的網站,看看你跟鄰居們比起來如何。 參考資料: 工商時報 111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 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 名詞定義 88-107年度 薪資所得:指職務上或工作上所取得的各種收入,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利、各種補助費和其他給與(如車馬費等)。 *108年度起,薪資所得計算採定額減除或必要費用減除擇一擇優適用方式。 108-111年度 薪資所得:指薪資收入減去薪資費用之餘額。 薪資費用: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或必要費用金額擇大者認定。 *下表為108年起各年分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給讀者參考,注意這是每人的扣除額。 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縣市比較 從最新的 報導 得知,綜合所得稅最高也較為平均的里幾乎都在新竹縣市,其中關新里、中興里、東平里近幾年都榜上有名,故選擇這些里做分析。 首先從縣市開始,除了新竹縣市之外,我也把台北市與新北市納入比較,除了把平均每戶薪資所得對年分作圖外,我也預估了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的年化成長率,比較能了解現在的薪水增長速度是否有跟上平均。 可注意到108年時薪資所得計算定義改變,薪資所得計算變成採定額減除或必要費用減除擇一擇優適用方式,但因為並不是每戶都減除同樣的金額,且每戶有多少人的薪水被減除也不得而知,估計十分困難,故先採用原始數據計算年化成長率, 這就是各地108年薪資所得都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因為這裡僅對各縣市或各里互相比較,大家標準一致的話結論也不會偏離太多。 新竹市和新竹縣平均每戶薪資所得年化成長率分別達2.7%、3.0%,看似不多,但可看到台北市才0.9%,新北市僅0.5%,全國平均也才0.6%,可大概知道 新竹縣市可能真的有較高的薪資成長率 。 若只看107年及以前,因為預估的虛線也大致符合每年數據,若覺得疫情後薪資成長異於從前的快,可能高於平均,2.7-3.0%的成長率仍有其參考價值。 平均每戶薪資所得等分位組比較 –全國 全國等分位組的資料也能大概知道自己的薪資成...

信貸投資之個人看法

圖片
我個人對於貸款投資應該算是相對保守的,有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已有家庭責任,並不希望資產波動因為槓桿而過度放大,但我有時仍會稍微研究貸款投資的幫助能有多大,用來判斷這樣做對我的理財規劃是否值得。 這篇就用信貸來探討,不過只著重在信貸投資後報酬的差距,其他關於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概念如年輕時槓桿能降低報酬順序風險等,雖然我完全認同,但不在這篇討論範圍,不必做過多的解讀。 其實做這個分析以前我自己和可能許多讀者都已經知道,信貸相較於房屋增貸,槓桿效果其實差了不少,很大的原因是貸款週期過短,現階段7-10年與一般20-30年的房屋增貸比起來,信貸償還本金的壓力大了不少,這也導致每月能用於投資的現金流被顯著壓縮,有時房屋增貸甚至還能談寬限期,這又會把差距拉更大。 當然信貸之所以普遍也是因為它不需要擔保品,而房屋增貸則必須先有房屋且有增貸的空間,兩者能作為自己槓桿工具的難易度確實有差。然而對於信貸本金的償還是否能有降低壓力的方式?我目前覺得轉增貸後把償還的本金再貸出來算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式。 所以此篇我也把信貸分析加入轉增貸次數,以盡可能貼近我覺得最可能達到較高報酬的信貸規劃。在投入的過程中我也有做一些假設,但這些都是我覺得比較貼近現實面的假設,希望能讓讀者最後能照自己的情況做分析與規劃。 假設 薪資收入 這裡我假設第一年薪資為150萬,不設低是因為我不想最後報酬差異更縮小,大家應該也同意信貸DBR22能貸款越多最後報酬差異會越大。我也假設了每年4%的薪資成長,畢竟要考慮到之後的轉貸,也比較貼近現實薪資常每年調升的情況,但當然讀者可以修改成自己覺得合理的數字。每年薪資投入股市的比例我都設定為40%,在這個收入下應該也不是不常見的比例。 股市年化報酬率 這裡設定7%年化報酬率,大概是VT的長期年化報酬,若設定太高可能會覺得我太樂觀,但我自己試算之後,其實用9%也不會改變本篇的結論。我自己不建議信貸還投入債券,畢竟信貸主要就是想增加股市曝險,不論是用槓桿增加長期報酬或是改善報酬順序風險,主要都是針對股市,若還要用信貸的錢投入債券,我會覺得不如直接少借一點還能省下利息費用。 情境一:不轉增貸 第一次信貸我以DBR22最高上限計算,希望能了解最後投資資產的差距可能到達多少。利率也以比目前一般利率更低的數字2%來計算,以顯示結果並非受高利率影響。注意最左邊第一欄為第幾年底。 各欄位的計算方式...

2025 2月成人罐頭保單個人見解分享

圖片
大部分的規劃原則如癌症、重大傷病一次金、意外失能等已於去年 9月那篇 解釋過,這篇主要也是從 保險松鼠快易懂 的成人罐頭保單出發,以25歲男為例介紹規劃邏輯。 成年人若有家庭責任也需考慮定期壽險等保障,可參考基富通的定期壽險或保險松鼠的 這篇文章 。這時也應同時提高意外身故保障,以確保家人或自己重視的人受到的經濟衝擊能降低。 個人對長照險的看法在之前 FB粉絲團 有提過,這裡再分享一次。 現階段想買長照險的人,應該要做的事情按照順序如下: 1. 檢查實支實付共用雜費至少40萬、重大傷病至少2 00萬、癌症一次金保障至少300萬是否足夠,因為很多失能是這些商品包含的疾病所造成,故仍能靠這些險種轉嫁部分失能風險。 2. 意外失能一次金及扶助金是否有達到一次金500萬與每月扶助金3萬180個月以上的額度,至少轉嫁部分的失能風險。意外失能是極為划算的險種,保費也不會隨年齡增加,在沒有失能險的現在更要好好利用。 3. 持續投資理財,如指數化投資,保障老年退休生活。這主要是讓老年保險效益沒那麼高時還能夠有自己的資產提供保障,才不用一直依靠保險。 4. 最後才是看一年期長照險,挑低保費高保障的商品,注意條款不要是那種啟動一次後若長照狀態暫停附約整個失效的。因為現在也沒有失能險了,長照險多少能轉嫁一點長期無法工作的風險,花的錢夠低我是認為還可以接受。保險商品本來就是比較出來的,在資產累積時期若仍想轉嫁此風險,長照險仍可以是選項之一,重點還是不要影響資產累積。 最後補充,醫療與意外實支規劃在不同家,理賠會比較麻煩沒錯,不過應該仍是可行的,只要索取正本留存證明即可,因為新制的醫療與意外實支商品屬於不同性質。可參考下方 全球網頁 的介紹: 若投保的商品屬於新制的商品,於理賠時提供收據正本給保險公司後,可向保險公司提出開立「正本留存證明」的申請,作為申請不同性質的新制商品理賠時使用。例如:保戶可以向申請新制的住院醫療險理賠之保險公司申請開立「正本留存證明」,用來申請新制傷害醫療險理賠的全額理賠。 範例一:台新+遠雄 自從台新終於想通了把轉換日額設計在實支中,規劃上和其他實支就更容易比較出優劣,HXB的費率及保障目前仍是實支首選,只是主附約壽險成本仍偏高,雖然整體費用3.1萬也不會特別貴,保障額度也有達到較高的水準,各項保額當然也能隨預算調整,例如2.8萬這種低於3萬的預算也仍能參考此種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