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保險之於通貨膨脹–淺談定期險與終身險的限制 Part1

圖片
          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升,或是指相同金額的購買力隨時間持續下降。通貨膨脹是一直都存在的現象,雖然這兩年特別有感,但也並非這幾年獨有,而穩定小幅度的通膨一般被視為對經濟是有所幫助的。在資產累積的過程中,通貨膨脹是破壞性非常強大的敵人,也是所有人都需面對的問題,它如溫水煮青蛙,甚至到了無法挽回的時候很多人才驚覺其影響力之廣大,因此我們需要提早開始理財規劃才能幫助實質資產的累積。           有些資產會隨著時間被通膨侵蝕,如現金、固定利率債券,有些資產則被認為能對抗通膨,如股票、不動產,而債務也能對通膨有對沖效果,因此也被視為能對抗通膨的手段。一般年通膨率可假設約1到3%,我們就用2%當作日後計算的假設。           若年通膨率為2%,一碗50元的麵在20年後會是多少錢?           通貨膨脹也可以用來估計未來一筆金額的購買力與現在多少金額類似,此概念就是貼現,在此假設貼現率為通膨率。假設我們預計從現在開始累積資產30年後擁有3000萬元資產打算退休,那30年後的3000萬元等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呢?           用通膨的計算倒著算回去即可得到           購買力將近是名目上3000萬元的一半而已,由此可看出通膨的殺傷力之強大。為了隨著工作年資達到實質購買力提升,我們會希望薪資收入能增加地比通膨快,例如每年3%或4%的速度增加到退休,但我們存下來當退休金的錢,也得透過適當的投資來讓其至少能跟通膨同步增加而非被通膨侵蝕,以維持或增加其購買力,達成真正的資產累積,到了退休時再提領來過想要的生活。           若要對抗通膨累積資產,年化投資報酬率至少要能達到通膨率2%。一般人較簡單的方法如指數化投資,像是追蹤S&P 500的ETF SPY自1993成立至2023,股利再投資,年化投資報酬率大概是10%,高於長期通膨率1至3%,在此舉SPY為例是因為它成立較久,但其實VOO、IVV也是追蹤S&P 500指數但內扣費用較低,因此較為推薦。之後將以此為對照探討通膨對於保險的衝擊。           從通膨的概念可以推得,現在的錢比多年後同樣金額的錢來得有價值,這個概念適用於持有的現金,也適用於每年所繳的保費。首先來看看定期險保費趨勢,以下為男性投保HNRC計畫五所繳的保費。        

保險之於資產累積–由理財角度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的差別

保險的用途在於用最低的成本轉嫁阻礙資產累積的風險           若是買保險能以這句話為主軸去買,再配上足夠的理財觀念及商品了解,絕對可以減少買到不適合自己的商品之機率。           首先為什麼會需要保險?重點在於資產是否能順利累積到老年退休時安然度過餘生,而不是要拿到多少理賠,或是買了多少保障,抑或保障多久!人生並非一個蒐集保險商品的遊戲,沒有人規定我們一定得買到哪些商品、買到多少保額、保障多少時間,而是要把重點放在規劃此商品是否能幫助我們「轉嫁阻礙資產累積的風險」。規劃好的實支實付商品,可以轉嫁在DRGs制度下住院天數減少及自費增加的醫療環境下,一次幾萬至幾十萬的花費給保險公司。規劃癌症一次金,可以讓自己在治療初期有更多癌症療法的選擇,也是動輒幾十萬。這些都可能足以造成資產累積的速度降低甚至經濟崩潰。           那誰反而不需要保險,請看回第一句話,不適用此句話的人就不需要。答案就是已經具有足夠的資產應付其在意之風險的人,例如一個30歲的人淨資產已經超過5億元也有自己的房子,就算一級失能也能每個月花30萬元照護超過70年,這中間其餘資產還可以拿去做保守投資拿個每年2%投資報酬率對抗通膨,他不會需要醫療險,也不會需要重大傷病、癌症險幫他在生病的時候錦上添花,也不需要純保障型壽險讓他延續家庭責任,因為遺產就比一般壽險還多,保費拿去投資效益也更高。         有人說那我從現在把保費拿去投資就可以累積足夠多的資產應對風險了,我只能說世事難料,請再看回第一句話。累積足夠多的資產是需要時間的,很少人一出社會就能擁有幾千萬資產應對大部分風險。若以年化投資報酬率7%每月定期定額投入3萬元,30年後才能累積約3508萬資產,在5年後只能累積約214萬,在10年後只能累積約513萬,在累積的這段期間發現得了癌症需要治療、被重大傷病找上、更甚者失能造成無法繼續工作收入停掉,經濟會馬上陷入困境,也可能牽連家人。風險不會專挑你想要的時間發生,風險就是因為無法預測發生時機才可怕,才讓我們有用保險轉嫁的需求。         那要如何適當地轉嫁風險呢?開頭這句話的另一個重點,在於保險本身就是阻礙資產累積的原因之一,而保險最難的地方就是在於如何平衡保費與你預期達到的資產規模。一樣用這句話來看,我們想要累積資產,勢必得透過收入、儲蓄、投資等方式,但是累積的期間想轉嫁阻礙

保險在資產累積中扮演的角色–探討終身險與定期險

        其實保險在PTT這十幾年來的討論和資訊已非常有價值,當時PTT就已有罐頭保單的討論,若大家想學習基礎保險知識,或要規劃自身或家人保險前,非常推薦從PTT的保險板閱讀置底文章,以下節錄幾篇: https://www.ptt.cc/bbs/Insurance/M.1276277116.A.4FD.html https://www.ptt.cc/bbs/Insurance/M.1276277285.A.975.html         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敘述解說了一些保險新手常見的問題,雖然是十年前的文章,卻非常經典。         回到主題,理財的範圍包括家庭中收支、投資、債務、稅務、保險等財務規劃,所以保險一直都是理財的一部份,需要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且保險跟投資的目的有根本上的不同,最好能分開規劃才容易取得平衡。 保險須用最低的成本來轉嫁阻礙資產累積的風險         這個觀念也在上面推薦的Apin大文章中闡述過,若大家同意此說法,也可由此衍伸出以下幾點: 保險本身不應該成為資產累積的阻礙 這也就代表一般人不該規劃自己負擔不起的保障,舉例來說,若自身收入每年80萬的小資族,通常不建議規劃每年20萬的保險,這個概念應該相對容易理解。 但終身險的設計其實很常與此概念相違背。終身險和定期險的比較可以先參考上面推薦的文章,解釋的也很清楚。我們通常在年輕時開始累積資產,到了中壯年接近退休時的資產累積到高峰,退休後靠資產生活,資產累積的過程可能有起落,這其中就包括需要保險來保障的意外、醫療、失能、死亡等風險。年輕時資產累積有更好的複利效果,這大家應該也不會否認,而終身險在這段期間就扮演了拖油瓶、甚至是障礙的角色。終身險要規劃到足夠的保障,在年輕時絕對比定期險難好幾倍,這是因為終身險已經把老年要繳的保費提前到前20年繳了,而所謂的足夠保障,也會隨著醫療技術、科技進步、人生階段或規劃而改變,靠著一張保單要保障70年,本身就是一個風險極高的事情,更遑論在繳終身險的前20年期間沒有緩衝的餘地,只能持續地繳費以維持保障,不然就只是浪費前面繳的保費而已。這些終身險卡到的預算都會對年輕時資產累積造成不小的阻礙,也會嚴重排擠到其他保障、日常生活或儲蓄投資的預算,不可不慎。這情況也可以從保險板上許多提出終身險該不該解掉的煩惱而得知。 這裡的資產累積也包括家庭責任的範圍,家庭裡

部落格的由來

        大家好,我是Max。對於理財我的起步應該算比大家還晚,大概30歲時才開始自主學習理財的各項知識,期望能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我也樂於分享自己學習後的心得,所以用這個部落格來做為一個分享的管道,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因為去年剛開始規劃自己及家人的保險,對保險與理財的關係做了些研究,之後會先開始一系列跟保 險有關的文章,由理財的角度探討保險。我會盡量客觀地把事實呈現出來,有可能的話就會盡量提供量化的數字,因為我相信定量的分析絕對比定性的描述來得有說服力。         我原先已在Dcard上寫了好幾篇跟保險相關的文章分享我的看法,接下來會先PO出寫好的幾篇來這裡給大家閱讀,之後大概兩邊都會同步進行,只是這裡可能還會PO一些其他生活的小感想,會比較隨意些。          最後 等把我想寫的都寫完後,主題可能又會轉換,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