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終身與一年期意外身故失能險比較

圖片
意外身故失能險規劃重點之個人看法 除了壽險的身故保障以外,額外增加意外身故的保障 個人認為非疾病引起的外來突發事故,通常都是不可預測,突如其來打亂生活、衝擊家庭經濟與生活步調的事故,而疾病並非全都具有此突發的強烈破壞性。講白一點, 有些疾病還有讓我們準備身後事的時間,但意外身故幾乎不會是這種情況或有任何預兆 ,生活是可能一夕之間陷入困境或劇烈改變,故在壽險之外增加意外身故保障個人認為是合理選擇。 提供意外失能保障 失能造成的經濟影響極為嚴重應該已經是大眾的共識,而意外失能風險在之前失能險仍存在時,是可以被失能險轉嫁的,但如今失能險已消失,含有意外失能保障的商品反而能稍微補充一點以前失能險的保障,因此個人認為於現今的重要性更高。 一年期意外險通常保費不會隨年齡增加,這也是意外險的優勢,以低成本轉嫁大風險,在失能險消失後更該好好利用此優勢。這裡分別就意外失能一次金與扶助金討論。 意外失能一次金通常會隨失能等級打折理賠,因此建議盡量提高,個人認為至少要500萬,不過保額通常也會跟意外身故金一致,這時就要注意 有些終身意外險商品,想買到較高的意外身故金或意外失能一次金,所需的年繳保費通常會超過一萬元 ,這樣是否符合自身預算或壓縮到其他保障的預算? 意外失能扶助金有些只有一到六級失能有給付,有些七到八級失能也能給付;有些會因失能等級不同而打折,有些不會打折;有些商品每年給付,有些每月給付;保證給付或是生存才給付,除了以上這些,尚有許多細節都需要仔細確認商品條款。  意外失能扶助金在商品中時常佔了很大一部份的意外失能保障,但提供的保障是延後的而無法很有效地提供短期的協助,且貨幣時間價值會受通膨影響而遞減 ,因此在此篇分析也會用貼現的方式計算現值以更公平地比較。 是否終生都需意外身故的保障  這個問題其實壽險也一樣,一般人之所以需要壽險是因為有家庭責任,年老之後家庭責任應會降低,則壽險保額就不用像年輕時那麼高,意外身故保障照理來說也是如此。 如今因為意外身故保額通常跟意外失能一次金保額綁定,但老了不怕身故但卻怕失能 呀! 還好這主要是規劃終身意外險的人比較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終 身意外險沒什麼調整的彈性,調低保額的話就會有損失,一年期意外險則比較有彈性可以隨自己狀況做調整 ,若有體況就不建議。當然若覺得一年期意外險保費不會隨年紀增長而不做調整也行。若是終身險的話...

2024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個人看法

圖片
參考資料: 中信銀調查台灣家庭理財:易動心、愛收息、難掌握、放不下 by 商益 中信銀行的「臺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有許多統計資料值得參考,這篇商益的文章提供了比較細節的問題與統計分析,讓大家了解現階段台灣民眾的理財狀況,以及對退休的預期。 Q17:此題目主要調查每個人對退休前應準備或實際的退休金為多少。 若假設大部分的人60歲以上才退休,可發現 60歲以上的平均金額在1500百多萬,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的,這可能代表實際退休的人認為退休金應該要比大家認為的更高會比較適合 ,即使這題的生活所需費用已說明不包含醫療照護費用。 我們無法預知物價在退休時會因為通貨膨脹增加到哪,所以規畫退休金時,必須要有個預估的通貨膨脹率,並計算退休時我們預計準備的退休金還剩多少現值,用現在的物價去看,才會比較準確或較有感,這或許也是為什麼60歲以上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比平均還高,這問題問正在退休的人,應該也較容易得到最接近真實情況的答案。 從個人月收入來看,月收入高的人普遍覺得退休金要準備得更多,這其實很符合所得替代率的概念。 一般收入高者,其支出也會較高,以獲得收入提高帶來的生活水準提升,我個人也支持這個概念, 畢竟所得、投資獲利都是為了要讓生活變好,而不是只有資產數字變大的功能 。但是收入高者退休時若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要準備的退休金也勢必更多。 從工作產業來看,醫療保健產業者預期準備較高的退休金,不管是從平均金額還是2500萬元以上的比例來看,個人猜測可能是因為薪資收入較高,導致要維持相近的生活水準需要較多的退休金。 Q14:上圖為調查退休後的預估與實際每月生活費。 同樣的,30-59歲退休的人應該沒有60歲以上的多,故60歲以上的數據應該也會較符合實際退休情況,畢竟退休時間也比較近或已退休。從調查可發現60歲以上回答的生活費明顯較其他年齡層高,這也反映出 較年輕的民眾預估的退休金即使在同一年的物價水準下,可能仍略嫌不足,更不用說他們物價上漲到退休的時間還有好幾十年 。 個人月收入方面很一致地跟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預估或實際花費成正相關,月收入越高,若要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退休後也需要更高的每月生活費支撐其生活水準。從調查中也有發現個人月收入較低者有較多人不清楚自己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預估需要多少,而收入越高會越清楚,顯示個人理財能力可能跟收入有正相關性。 工作產業的數據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