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醫療花費與實支實付額度分析-Part 2

圖片
此篇實支實付文章探討主題為癌症治療,隨著醫療知識及科技的進步,癌症治療方式更多元化,每個病人所適合的治療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且無法事先得知。實支實付商品,尤其是現階段仍在販售的,最大的幫助其實在於住院醫療,可惜並非所有癌症治療都會需要住院,或者說有住院必要性。 癌症治療的花費時常很高,且很可能是持續性的,因此應盡量將 限額買到最高並選擇沒有每年總限額、住院手術範圍不受227/3343限制的商品。若住院必要性有疑慮,癌症或重大傷病一次金就變成主要轉嫁癌症費用風險的利器,因此本篇也會探討各種療法的住院需求。 癌症花費概況 參考資料: 2023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 一般人若沒有親朋好友或自身癌症治療的經驗,大概很難想像抗癌過程中所需要的花費與犧牲的時間成本,這不只包括癌症病患自身,也包括其家人朋友等週遭需要犧牲時間、工作提供照護或經濟協助者。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有做過一份「2023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訪問對象皆為本人或家人罹患癌症者,有效樣本超過一千份,裡面有許多資訊可以當作參考。 上方可看到,有超過一半的病友選擇自費項目,其中一半大概用於標靶、化療、免疫治療等藥品,另外三分之一也有用在手術自費項目。這些費用實支實付是否能理賠,其實沒人說得準。 要注意實支實付的住院醫療理賠要啟動,首要條件是住院必要性,藥品就不用說了,使用時未必需要住院。另外就算是手術其實也未必需要住院,有些門診就能完成,若條款限227但手術不在此範圍,那也無濟於事,更何況現在門診手術額度限縮,除了HXB之外皆低於5萬,也未必會有很好的轉嫁風險效果。 癌症及重大傷病一次金的重要性就是在於此。若實支實付沒辦法啟動時,這些新型態的治療方法大部分就須倚靠一次金了。本篇後續我會再提供對於各項治療理賠的個人見解。 如上圖,若細看自費藥品花費,整個療程全部花費超過100萬的比例也大概有四分之一,高於200萬者也有7.7%。要注意這些藥品需要自費,並不代表實支實付就能理賠。例如有些標靶藥物僅需門診注射或是口服,就算醫生願意讓病人住院,保險公司也會以不符合住院必要性而拒賠。這些花費正是癌症或重大傷病一次金能有效轉嫁風險之處。 上幾張圖顯示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多為家人,也就是配偶或子女,兒童癌症主要照護者當然就是父母,也有些人會選擇請本國或外籍看護來分擔照護工作。這些照護需求未必是從失能或長照險所稱長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