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庭財富成長與分配之個人看法分享

雖然之前在年度財務回顧時有稍微分析台灣家庭財富的成長趨勢,但有鑑於這個主題有許多面向可以探討,這次就把它獨立寫一篇並整理起來。 參考資料: 國富統計報告 家庭部門平均每戶淨值成長 主計處每年都會公布國富統計,有家庭部門平均每戶淨值可參考,我們可藉由此資料了解平均每戶淨值的平均每年成長率,也能比較自己家庭的淨資產成長是否有跟上此成長率。若有跟上平均每年成長速度,再加上通常這種平均每戶淨值屬於右偏分佈,則代表至少有跟上整體的資產成長速度,不至於落後平均。 上圖為我自己用每一年的平均每戶淨值作圖,並用虛線估計平均每戶淨值的成長速度,從2010到2023年,平均而言每年成長4.7%。 若讀者已經成家立業,這代表若我們每年淨資產沒有成長達4.7%,就可能會落後台灣整體家庭的成長,我們平常在做的理財與投資規劃,甚至買自住房,都應該要能幫助我們達到此每年成長速度,若長期平均而言沒有達到,這可能代表我們的理財規劃有些問題需要被檢視。 家庭財富分配 上圖為110年台灣家庭財富分配,有很有用的資訊如十分位數與四分位數,當然也有最基本的平均數。 這裡也可以清楚看到家庭財富分配的右偏分布現象,其實很像少數股票帶來極高報酬的右偏分布。這就會導致平均數大於中位數,若右偏分布越嚴重,則平均數離中位數會越遠。這裡可以看到平均數幾乎是中位數的兩倍,根據十分位數的位置,中間差了至少20%的戶數。 根據國富統計報告,家庭財富中房屋與土地定義為: 房屋:家庭部門房屋採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之「房屋稅籍檔」為基礎,以建造工程價值評定。 土地:運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土地財產檔」及「營利事業及扣繳單位統一編號(BAN)檔」按部門別分類,並以公告現值計價。 故與一般房地產的售價其實有不小差距,比較難判斷自己是不是有達到平均每戶淨值,但仍可以從其平均每年成長率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跟上整體的成長。 民國80年與11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 參考資料: 以大數據重行編製家庭財富分配統計 最近找到一份月刊整理得不錯,以下引用一些裡面的表格加上一些個人想法來分享給大家。 這三十年來平均數變動率高於中位數,顯示了右偏分佈很可能日趨嚴重,這也會跟下面討論到的吉尼係數有關。 在資產占比方面,民國80年時其實在房地產占比比民國110年時高了許多,可見當時每戶家庭平均起來資產大宗就是房地產。 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的占比則從民國80年的38....